黄河下游辫状、弯曲和顺直河段间沉积动力特征比较

被引:12
作者
王随继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沉积动力特征; 沉积速率; 辫状河段; 弯曲河段; 顺直河段; 黄河下游;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10.02.024
中图分类号
TV147 [河道演变];
学科分类号
081502 ;
摘要
黄河下游沿程出现了辫状、弯曲和顺直河型段,河道平面形态的差异势必受到不同的沉积动力特征的制约。本研究根据对收集到的有关实测资料的统计和计算,对可以表征河道沉积动力特征的相关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不同河型段间的沉积动力特征存在明显差别。河道比降在辫状河段最大,介于0.2‰~0.14‰之间;弯曲河段的次之,介于0.14‰~0.10‰之间;顺直河段的小于0.10‰。平滩流量时的流速在辫状河段的较大,不同年份间的变幅较大;弯曲河段的次之,不同年份间的变幅较小;顺直河段的最小,不同年份间的变幅不大,并向下游显著减小。单位河长能耗率在辫状河段最大,弯曲河段次之,顺直河段的最小,其间的比值为2.31:1.35:1。单位面积能耗率在辫状河段最小,弯曲河段最大,顺直河段次之,其间的比值为0.52:1.18:1。河床沉积物粒度较细,并普遍缺失推移质组分,中值粒度在辫状河段、弯曲河段和顺直河段分别为3.0、3.2、3.67;河床沉积物的分选性也依次变好。受制于上述相关沉积动力特性,河床沉积速率在不同河型段有明显差别:中大流量时,辫状河段的最小,弯曲河段的最大,顺直河段的次之;在小流量时,三个河型段的河床沉积速率非常接近,但沿程略有减小。另外,辫状河段河床沉积速率明显依赖于流量的变化,且随流量的增大而明显减小。
引用
收藏
页码:307 / 313+330 +33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黄河下游不同河型河道的水沙效应及演变趋势分析 [J].
王随继 .
沉积学报, 2009, 27 (06) :1163-1171
[2]   黄河流域河型转化现象初探 [J].
王随继 .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02) :10-17
[3]   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的若干特点 [J].
吴保生 ;
李凌云 .
人民黄河, 2008, (02) :15-16+79
[4]   黄河下游平滩河槽形态与水沙搭配之关系 [J].
梁志勇 ;
杨丽丰 ;
冯普林 .
水力发电学报, 2005, (06) :68-71+67
[5]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模式研究 [J].
姚文艺 ;
王德昌 ;
侯志军 .
泥沙研究, 2004, (05) :8-14
[6]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的特点及其水文学背景 [J].
陈建国 ;
邓安军 ;
戴清 ;
周文浩 .
泥沙研究, 2003, (04) :1-7
[7]   黄河下游河型的特性及成因探讨 [J].
王随继 .
地球学报, 2003, (01) :73-78
[8]   黄河下游游荡河道萎缩过程中的河床演变趋势 [J].
许炯心 ;
孙季 .
泥沙研究, 2003, (01) :10-17
[9]   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调整对于水沙组合的复杂响应 [J].
许炯心 ;
张欧阳 .
地理学报, 2000, (03) :274-280
[10]   根据河道形态和沉积物特征的河流新分类 [J].
王随继 ;
任明达 .
沉积学报, 1999, (02) :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