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新生代天山隆升与库车坳陷构造转换的沉积约束

被引:51
作者
李忠
王清晨
王道轩
林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合肥工业大学
关键词
天山隆升; 库车坳陷; 冲积体系; 碎屑组合; 构造转换; 晚新生代;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3.01.007
中图分类号
P534 [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库车坳陷库车河剖面不同尺度沉积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发现 ,晚第三纪以来类磨拉石及其中不稳定碎屑矿物组合开始发育 ,并在中新世后发生显著增加。沉积体系研究表明 ,库车坳陷自白垩纪以来粗粒冲积体系前锋、沉积中心逐步向南迁移 ;但该规律自上新世开始发生了明显转变 ,表现为上新世库车组、上 -更新世西域组冲积体系整体大尺度南移 ,而沉积中心则相对北移 ,盆地北部沉积边界与现存盆山边界大致可以对比 ,并受到南倾同沉积正断裂的控制。对比天山区域构造、古气候演变资料 ,认为上述沉积记录是晚新生代强烈挤压应力作用下天山构造隆升加剧 ,并在上新世以后由于重力作用诱发库车坳陷 -天山浅部构造层伸展、坍塌的结果。对这一构造转换的认识修订了库车坳陷新生代构造调整的序列。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 [1] Pala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 of the Plio-Pleistocene loess deposits in southern Tarim Basin[J]. ZHENG Hongbo, CHEN Huizhong & CAO Junji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n 710054, China;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of Cold and Arid Regio.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08)
  • [2] 中国西南天山山前的晚新生代构造与地震活动
    陈杰
    丁国瑜
    Burbank
    D.W.
    Scharer
    K.
    Rubin
    C.
    Sobel
    E.
    曲国胜
    沈军
    尹金辉
    赵瑞斌
    [J]. 中国地震, 2001, (02) : 34 - 55
  • [3] 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
    刘和甫
    汪泽成
    熊保贤
    李永林
    刘立群
    张建珍
    [J]. 地学前缘, 2000, (03) : 55 - 72
  • [4] 合肥盆地南部侏罗系砂岩碎屑组分及其物源构造属性
    李忠
    李任伟
    孙枢
    江茂生
    张文华
    [J]. 岩石学报, 1999, (03) : 438 - 444
  • [5]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
    李吉均
    方小敏
    [J]. 科学通报, 1998, (15) : 1569 - 1574
  • [6] 塔里木盆地周缘库车组、西域组磁性地层学初步划分
    邓秀芹
    岳乐平
    滕志宏
    边小卫
    [J]. 沉积学报, 1998, (02) : 82 - 86
  • [7] 南疆库车河新生界剖面磁性地层研究
    滕志宏
    岳乐平
    何登发
    邓秀芹
    边小卫
    [J]. 地层学杂志, 1997, (01) : 57 - 64
  • [8]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钟大赉
    丁林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 289 - 295
  • [9]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李吉均
    方小敏
    马海洲
    朱俊杰
    潘保田
    陈怀录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 316 - 322
  • [10] 中新生代天山板内造山带隆升证据: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J]. 杨庚,钱祥麟.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