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S8.0地震中央断裂东北端地表破裂特征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5
作者
安艳芬
韩竹军
董绍鹏
徐锡伟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地表破裂; 中央断裂; 端部破裂(变形)特征; 青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在东北端从石坎子乡到窝前的运动性质存着从走滑分量略高于倾滑分量到完全为右旋走滑运动的变化过程,倾滑分量在石坎子—平溪段具有逆断性质,在矿坪子及其以北为正断性质,未见挤压变形,窝前完全为右旋走滑运动,地表变形带宽度集中在10m以内;在董家村,地震地表破裂带主要表现为张性裂缝及地堑式负地形,是地震破裂在尾端应力作用下,应变不均一性调节的产物,地表变形带宽度约10~12m;在东河口以北未见地表破裂的证据,推测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没有穿过流经青川县东河口、关庄、凉水井一带的清水河,东河口一带的构造地貌现象反映了垂直差异性运动,不存在右旋走滑运动的地质地貌证据。在中央断裂东北端断层一侧隆升和另一侧拉张的典型四象限格局成为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端部表现特征。中央断裂上的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总长度为240km左右。在汶川地震过程中,沿着中央断裂在地表产生的构造变形在中央断裂的范围内就已经得到了调整,并没有越过中央断裂的范围而传递到以外的地段。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端位置的修订 [J].
李传友 ;
魏占玉 .
地震地质, 2009, 31 (01) :1-8
[2]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与岩性关系 [J].
王萍 ;
付碧宏 ;
张斌 ;
孔屏 ;
王刚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1) :131-139
[3]   汶川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任俊杰 ;
张世民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 28 (06) :47-52
[4]   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活动性初步研究 [J].
王伟涛 ;
贾东 ;
李传友 ;
郑文俊 ;
魏占玉 .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968-979
[5]   汶川地震白沙河段最大地表水平位移量的成因分析 [J].
高翔 ;
何宏林 ;
魏占玉 ;
董绍鹏 .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1004-1011
[6]   从两个地表破裂点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汶川地震的破裂方式 [J].
魏占玉 ;
何宏林 ;
董绍鹏 ;
陈杰 ;
高翔 ;
孙海清 ;
嘉世旭 ;
王世元 .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1023-1032
[7]   地表破裂型逆断层地表缩短量计算方法探讨——以汶川MS8.0地震地表变形为例 [J].
王虎 ;
冉勇康 ;
陈立春 ;
史翔 .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1033-1045
[8]   汶川8级大地震同震破裂的特殊性及构造意义——多条平行断裂同时活动的反序型逆冲地震事件 [J].
刘静 ;
张智慧 ;
文力 ;
孙杰 ;
邢秀臣 ;
胡古月 ;
许强 ;
Paul TAPPONNIER ;
曾令森 ;
丁林 ;
刘延乐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707-1722
[9]   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 [J].
李海兵 ;
付小方 ;
Jrme VAN DER WOERD ;
司家亮 ;
王宗秀 ;
侯立玮 ;
邱祝礼 ;
李宁 ;
吴富峣 ;
许志琴 ;
Paul TAPPONNIER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623-1643
[10]   四川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点 [J].
周荣军 ;
黄润秋 ;
雷建成 ;
何玉林 ;
黎小刚 ;
王世元 ;
叶友清 ;
刘玉法 ;
亢川川 ;
梁明剑 ;
戈天勇 ;
何强 ;
黄伟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11) :2173-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