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成因机制及北部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20
作者
刘绍文 [1 ]
施小斌 [2 ]
王良书 [3 ]
高抒 [1 ]
胡旭芝 [3 ]
冯昌格 [3 ]
机构
[1] 不详
关键词
岩石圈热-流变结构; 地球动力学; 南海北部;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6.04.017
中图分类号
P736.1 [海洋地质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北部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南海的形成演化动力学过程对理解该区地质、资源、环境等科学问题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开展的岩石圈热状态、流变学及南海成因机制和国际上伸展盆地成因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区的大地热流相对较高,平均为75 mW/m2,其中绝大部分为来自地幔热流的贡献。莫霍面温度亦较高,从陆架向海盆方向,深部地温越来越高。岩石圈具有温度高、强度低和强烈流变分层等特征,且下地壳表现为韧性流动变形。伸展盆地成因模拟研究已从运动学向动力学模拟过渡,并逐渐强调岩石圈流变学性质的影响。目前对南海成因机制的理解仍存在争议,大陆裂解过程中岩石圈热-流变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是控制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因素,对南海形成中岩石圈的热-流变学结构随时间的演化过程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南海南北共轭边缘伸展模型探讨 [J].
吴世敏 ;
杨恬 ;
周蒂 ;
丘学林 ;
夏斌 .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1) :105-110
[2]   美国《洋陆边缘科学计划2004》述评 [J].
高抒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5, (01) :119-123
[3]   南中国海成因:右行拉分作用与左行转换挤压作用交替 [J].
许浚远 ;
杨巍然 ;
曾佐勋 ;
ZviBEN-AVRAHAM ;
李通艺 ;
李兆麟 ;
Christophe BASILE ;
张凌云 .
地学前缘, 2004, (03) :193-206
[4]   关于南海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研究的一点思考 [J].
夏斌 ;
崔学军 ;
谢建华 ;
王冉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3) :221-227
[5]   南海北部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和研究新进展 [J].
丘学林 ;
施小斌 ;
阎贫 ;
吴世敏 ;
周蒂 ;
夏戡原 .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03) :9-14
[6]   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探测结果分析 [J].
阎贫 ;
刘海龄 .
热带海洋学报, 2002, (02) :1-12
[7]   南海北部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地球动力学特征 [J].
张健 ;
汪集旸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6) :561-567
[8]   莺歌海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 [J].
何丽娟 ;
熊亮萍 ;
汪集旸 ;
杨计海 ;
董伟良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4) :415-419
[9]   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 [J].
施小斌 ;
周蒂 ;
张毅祥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0, (15) :1660-1665
[10]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部地热特征 [J].
张健 ;
汪集旸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0, (10) :109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