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变质基底及地壳形成时间

被引:14
作者
王文斌
李文达
范洪源
机构
[1]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变质基底; 陆壳增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31 [震旦纪(系)];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侵入岩长石Pb同位素组成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研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由几个晚太古-早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块体组成的变质基底;其地壳的形成具有多阶段演化的特点,大致是:晚太古代(>2500Ma)形成古陆核,早元古代(2500-1900Ma)陆壳初步形成,中元古代(1800-1200Ma)陆壳快速增长,晚元古代(1000Ma)以后区内陆壳增生基本趋于停止。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5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论中—下扬子“一盖多底”格局与演化 [J].
常印佛 ;
董树文 ;
黄德志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6, (Z1) :1-15
[2]   AFC混合与铜陵地区侵入岩的成因 [J].
邢凤鸣,徐祥 .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6, (01) :10-20
[3]   扬子陆块北缘地壳的钕同位素组成及其构造意义 [J].
李曙光,刘德良,陈移之,张宗清 .
地球化学, 1994, (S1) :10-17
[4]   论“华夏古大陆”——铅同位素研究证据 [J].
张理刚 ;
王可法 ;
陈振胜 ;
刘敬秀 ;
于桂香 ;
吴克隆 ;
兰晶莹 .
地质论评, 1994, (03) :200-208
[5]   长江中下游早元古代基底的发现及意义 [J].
邢凤鸣 ;
徐祥 ;
李志昌 .
科学通报, 1993, (20) :1883-1886
[6]   安徽中生代花岗岩铅同位素组成与铅同位素省划分 [J].
张理刚 ;
邢凤鸣 .
岩石学报, 1993, (02) :105-114
[7]   中国东部中生代花岗岩长石铅同位素组成与铅同位素省划分 [J].
张理刚 ;
王可法 ;
陈振胜 ;
刘敬秀 ;
李之彤 .
科学通报, 1993, (03) :254-257
[8]   华南前寒武纪地壳形成时代的Sm-Nd和锆石U-Pb同位素制约 [J].
李献华 ;
赵振华 ;
桂训唐 ;
于津生 .
地球化学, 1991, (03) :255-264
[9]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同位素地质学研究 [J].
张理刚 ;
王可法 .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91, (01) :35-48
[10]   皖南浅变质岩和沉积岩的钕同位素组成及沉积物物源区 [J].
陈江峰 ;
周泰禧 ;
邢凤呜 ;
徐祥 ;
K.A.Foland .
科学通报, 1989, (20) :1572-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