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热环境与PM10空气质量时空关系初步研究

被引:6
作者
冯奇 [1 ,2 ]
吴胜军 [1 ,2 ]
杜耘 [1 ,2 ]
李晓冬 [1 ,2 ]
蔡述明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MODIS; 城市热环境; PM10; 武汉市;
D O I
10.19603/j.cnki.1000-1190.2011.04.031
中图分类号
TP79 [遥感技术的应用];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应用2006年12月~2007年11月MODIS数据对武汉市热环境进行反演,结合同时段的PM10空气污染指数进行了PM10空气质量关系与武汉市热场强度与的初步相关研究,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耦合关系.从时间分布上对两者进行了相关性研究,表明夏季两者之间变化趋势相反,冬季则接近,春秋两季两者关系不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659 / 66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城市热环境研究进展 [J].
王翠云 ;
王太春 ;
元炳成 ;
陈丽丽 ;
张慧 .
甘肃科技, 2009, 25 (23) :91-94
[2]   基于遥感影像的哈尔滨市城市热环境变化 [J].
张新乐 ;
张树文 ;
李颖 ;
谢云峰 ;
匡文慧 .
干旱区地理, 2009, 32 (02) :310-316
[3]   城市地域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定量关系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J].
张小飞 ;
王仰麟 ;
吴健生 ;
李卫锋 ;
李正国 .
地理研究, 2006, (03) :369-377+561
[4]   城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与城市热岛 [J].
周凯 ;
叶有华 ;
彭少麟 ;
粟娟 .
生态环境, 2006, (02) :381-385
[5]   武汉市城区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 [J].
张穗 ;
何报寅 ;
杜耘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 (05) :445-449
[6]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进展 [J].
朱广一 .
环境保护科学, 2002, (05) :3-5
[7]   武汉城市热岛的主要形成机制 [J].
吴宜进 ;
王万里 ;
邱爱武 ;
李成尊 ;
张振德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4) :77-80
[8]  
上海市热环境监测方法及城镇居住区热岛效应研究[D]. 程蕊.华东师范大学. 2009
[9]  
Land use planning and surface heat island formation: A parcel-based radiation flux approach[J] . Brian Stone,John M. Norman.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06 (19)
[10]  
PM10空气污染指数时空特征及预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2 冯奇. 武汉大学 .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