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的近期变化趋势

被引:37
作者
阳坤 [1 ]
郭晓峰 [1 ]
武炳义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稳定度; 通量参数化; 感热趋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2.4 [辐射平衡及热量平衡];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最近30年,青藏高原气温明显上升,风速明显减弱.青藏高原的地表和大气热源强度在如何变化成为季风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应用青藏高原1984~2006年期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计算方法获得的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的变化趋势.一类是基于微气象基本理论和野外观测资料发展起来的物理方法,考虑了大气稳定度和地表热力粗糙度对热交换系数的影响;另一类是气候学研究常用的经验方法,即设定热交换系数为常数或风速的函数.结果表明:由物理方法估计的年均感热通量以每10年2%的速率在减弱;各季节的感热通量除冬季外,有约每10年2%~4%的减弱趋势.由两种经验方法估计的感热通量的气候平均值比较接近,但变化趋势却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即:当热交换系数设定为常数时,估计的年均感热通量以每10年约7%的速率减弱;当热交换系数与风速负相关时,感热通量则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因此,过去计算感热通量的经验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感热的变化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923 / 93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The Effects of the Thermal Anomali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Vicinities on Climate Variability in China[J]. 钱永甫,张艳,黄燕燕,黄樱,姚永红.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4(03)
[2]   4~6月青藏高原热状况与盛夏东亚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异常 [J].
段安民 ;
刘屹岷 ;
吴国雄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10) :997-1004
[3]  
Analysis of aero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on the grassy marshland surface of Tibetan Plateau[J]. TSUKAMOTO Osamu,ISHIKAWA Hirohiko,TAMAGAWA Ichiro.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2(01)
[4]   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J].
赵平 ;
陈隆勋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4) :327-332
[5]   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的总体输送系数和地面通量 [J].
李国平 ;
段廷扬 ;
巩远发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0, (08) :865-869
[6]   STUDY ON CLIMATIC FEATURES OF SURFACE TURBULENT HEAT EXCHANGE COEFFICIENTS AND SURFACE THERMAL SOURCES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J].
赵平 ;
陈隆勋 .
ActaMeteorologicaSinica, 2000, (01) :13-29
[7]   夏季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异常的诊断研究 [J].
李栋梁 ;
章基嘉 ;
吴洪宝 .
高原气象 , 1997, (04) :32-40
[8]  
THE ATMOSPHERIC HEAT BUDGET OVER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MONEX, 1979[J]. 冯志强,Elmar R. Reiter,陈隆勋.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85(04)
[9]  
青藏高原气象学进展[M]. 科学出版社 , 章基嘉等编写, 1988
[10]  
青藏高原气象学[M]. 科学出版社 , 叶笃正等著,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