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赋魅与祛魅

被引:11
作者
孔苏 [1 ]
王晓晓 [2 ]
机构
[1]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2]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关键词
教育研究; 研究范式; 实证研究; 实证主义; 范式祛魅;
D O I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23.03.009
中图分类号
G40-06 [教育学派];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教育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肇始于美国发起的以数据和证据为基础的教育实证研究运动,进而在全球形成教育实证研究浪潮。教育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强调提出教育假设,看重研究设计,采用量化统计或数学模型方式处理教育经验和材料,从而获得具有解释和预测功能的教育科学理论。对教育研究而言,教育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正抛弃对“教育乌托邦”的描绘,转而将直接观察和实验的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教育规律作为主要目的,以因果推断作为主要研究方法,旨在推动教育学科建立统一、普遍、以因果规律为基础的知识结构。教育学科学化需要教育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但教育研究者应当警惕对教育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赋魅,避免对教育研究范式和教育实证研究的狭隘理解。首先,要认识到教育研究范式的丰富性。教育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不是教育研究的唯一范式。倘若单一应用因果推断方法,忽略人的自由意志与情感态度,将复杂教育现象和问题简单化,极易导致教育意义与价值研究的式微。教育研究应当根据不同性质的问题,选用与之相适切的研究范式。其次,以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丰富教育实证研究的内涵。在实证主义风靡的时代,实证研究往往被等同于定量研究,实证主义构筑起教育实证研究的哲学根基。后实证主义时期,教育实证研究的内涵应当被重新审视。教育实证研究应超越自然科学的视域,打破对自然科学的范式崇拜,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再次,应当破除教育研究中实证与思辨两种范式的虚假对立,强调多种研究范式在教育领域中的综合应用,聚焦多元范式的高质量运用。最后,应当致力于探索教育学科的内部结构,接受教育研究结果的可解释性和多样化特征,建构符合自身逻辑的研究范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2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论教育学·系科之争.[M].伊曼努尔·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2]  
人类的知识.[M].保罗·K·莫塞;阿诺德·范德·纳特.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
[3]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M].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  
理性的异化.[M].(波) 科拉科夫斯基; 著.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  
社会科学的哲学.[M].张庆熊;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  
教育科学的世界.[M].李政涛;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M].(美) 亚力山大; 著.商务印书馆.2007,
[8]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刘放桐等编著;.人民出版社.2000,
[9]  
论实证精神.[M].(法) 孔德 (Comte;A.) ; 著.商务印书馆.1996,
[10]  
猜想与反驳.[M].(英)波普尔(K.R.Popper)著;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