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115
作者
孙军
刘东艳
杨世民
郭健
钱树本
机构
[1]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2] 青岛海洋大学东方红II调查船
[3] 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动力学; 渤海; 粒级结构; 赤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78.53 [海洋生物];
学科分类号
070703 ;
摘要
对渤海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及其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也有少数的蓝藻、绿藻和硅鞭藻出现 ,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型。粒级大小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 ,依次为小型浮游植物 (包括网采浮游植物 )、微微型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群落的平面分布与各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其中水体中化学和生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浮游植物团块是其平面分布的主要特征。调查海域存在三个典型的浮游植物区划 :渤海海峡区、渤海湾区和黄河河口区。追踪实验的结果表明 ,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短周期 (几天 )的变化是由关键种所驱动而非优势种。渤海海峡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变化为双周期型 ,春季水华主峰出现在 4月 ,而秋季次高峰出现在 9月。春季浮游植物以小型细胞硅藻占优群落为主 ,秋季以大型细胞硅藻 甲藻联合占优群落为主。群落季节和周年的变化以种类演替 (speciessuccession)为主而非种类接替 (speciessequence)。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 ,1 998— 1 999年的观测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占绝对优势逐渐转变为硅藻 甲藻共存为主的群落。甲藻的占优以及绿藻在特定时期的普遍出现反映了渤海海区营养盐结构比例变化对海区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氮 /磷比率的增加和硅 /氮比率的降低是造成这一结果的
引用
收藏
页码:461 / 47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1998年春季珠江口海域大规模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Ⅱ [J].
黄长江 ;
董巧香 .
海洋与湖沼, 2000, (03) :233-238+349
[2]   1998年春季珠江口海域大规模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I [J].
黄长江 ;
董巧香 .
海洋与湖沼, 2000, (02) :197-204+233
[3]   渤海浮游植物种群动态的研究 [J].
王俊 ;
康元德 .
海洋水产研究, 1998, (01) :43-52
[4]   渤海、黄海浮游植物生态的研究 [J].
俞建銮 ;
李瑞香 .
黄渤海海洋, 1993, (03) :52-59
[5]   十年来我国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 [J].
朱树屏 ;
郭玉潔 .
海洋与湖沼, 1959, (04) :223-229
[6]  
烟台、威海鲐鱼渔场及其附近海区角毛硅藻属的研究——Ⅰ.分类的研究.[J].朱树屏;郭玉潔.海洋与湖沼.1957, 00
[7]  
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M].金德祥等著;.上海科学出版社.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