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统的底界——蓬莱滩剖面的再研究(英文)

被引:9
作者
王成源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
关键词
底界; 乐平统; C.dukouensis; 蓬莱滩; 广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5 [生物分布与生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蓬莱滩剖面的重新取样和再研究表明 ,Clarkina postbitteri不能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定义 ,因为 (1 )正是在 Mei et al.(1 998)所确认的 C.postbitteri“首次出现”的层位的下方是富含海百合茎、苔藓虫化石的灰岩 ,水很浅 ,只产少量的 M.granti和 M.laibinensis sp.nov.的碎片 ;(2 )所谓“首次出现”的层位的牙形刺是迁移过来的 ,在蓬莱滩剖面和华南其它剖面上都没有此种的先躯分子 ;(3)蓬莱滩剖面上“首次出现”的牙形刺 ,已属 C.postbitteri的先进分子 ,远比它的早期类型先进 ,出现在 C.postbitteri时限的上部 ,已有不少过渡类型分子出现 ;(4) C.postbitteri的起源和它的谱系目前仍不清楚 ;(5) Wardlaw et al.(1 998)提出的 Protoclarkina crofti到 Clarkinapostbitteri的演化谱系在蓬莱滩剖面上不可能得到证实 ,在华南从未发现 Protoclarkina crofti;(6) C.postbitteri带是不存在的 ,它的下部时限与部分 M.altudaensis带的时限重叠 ,它的上部时限与 C.dukouensis带的时限重叠 ;(7)在湖南 C.postbitteri与瓜德鲁普统的菊石同层产出。C.dukouensis最适合作为乐平统底界的标志 ,乐平统底界的定义是在 Clarkina postbitter- C.duk-ouensis的连续演化谱系内 C.dukouensis的首次出现。具体的位置在蓬莱滩剖面上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7+110 +110-116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广西来宾蓬莱滩二叠纪牙形刺与吴家坪阶(乐平统)的底界 [J].
王成源 ;
吴健君 ;
朱彤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8, (03) :5-15
[2]   湘中南区晚二叠世大隆组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 [J].
龚玉红 .
地层学杂志, 1996, (04) :295-298+304
[3]   层序界面和界线层型相结合而产生的地层划分的一个新概念:最优自然界线 [J].
梅仕龙 .
地质学报, 1995, (03) :277-284
[4]   四川宣汉渡口二叠纪“孤峰组”牙形石序列及其全球对比意义 [J].
梅仕龙,金玉玕 .
古生物学报, 1994, (01) :1-23+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