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义模糊性的界定问题

被引:27
作者
刘佐艳
机构
[1]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六系河南洛阳
关键词
语义; 模糊性; 界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030 [语义学、语用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如何理解和界定语义的模糊性,直接关涉模糊语义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语义模糊性的产生与客观世界、主观认识和语言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从模糊性的定义、产生的根源及其与其他语义学概念的区别出发,可以明确语义模糊性研究的对象,从而对语义模糊性做出较为合理的界说。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也谈模糊语言学的几个问题——兼评伍铁平著《模糊语言学》 [J].
吴国华 ;
彭文钊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05) :25-27+39
[2]   略谈歧义、模糊与多义 [J].
廖定中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04) :1-4
[3]   再论语用含糊 [J].
何自然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0, (01) :7-13
[4]   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 [J].
俞东明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7, (06) :30-36
[5]   论从认知角度研究模糊语言的重要意义 [J].
吴世雄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1) :74-79
[6]   应该区分词语的含混与歧义 [J].
吴世雄 .
外语教学, 1994, (02) :54-55
[7]   论模糊性 [J].
伯特兰·罗素 ;
杨清 ;
吴涌涛 .
模糊系统与数学, 1990, (01) :16-22
[8]   浅论语用含糊 [J].
何自然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0, (03) :30-34+43
[9]  
略论模糊语义的本质和根源——兼与符达维先生商榷[J]. 许丕华,吴博富.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 (04)
[10]  
模糊语义及其模糊度[J]. 石安石.中国语文. 1988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