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大陆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研究

被引:21
作者
赵俐红
姜效典
金煜
金翔龙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3] ChevronTexaco Park
[4] Bollinger Canyon Road
[5]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6]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7] 北京
[8]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9] 浙江杭州
[10] 山东青岛
[11] San Ramon
[12] CA
[13] USA
关键词
岩石圈; 弹性板; 有效弹性厚度; 流变学; 中国西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3 [大地构造物理学、岩组学(构造岩石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中国西部是地球上陆地隆升最显著的地区 ,有世界上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青藏高原、规模巨大的左行走滑位移的阿尔金断裂系和中亚地区最大的板块内部造山带———天山褶皱造山带 .作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会聚带 ,本区是研究岩石圈动力学的有利场所 .主要运用重力资料和地形资料来研究中国西部地区显著上地壳结构和其上地幔变形之间的关系 .依据岩石圈流变学的理论 ,在空间域采用垂直和水平受力的多个变刚度的三维有限差分方法来计算弹性板的有效弹性厚度 .模拟结果显示中国西部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从 6~ 10km的造山带区域的有效弹性厚度变到大于 6 0km的古陆区域的有效弹性厚度 .青藏高原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平均为 30km ,塔里木盆地的有效弹性厚度为 4 0~ 5 0km ,南、北天山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分别为 10~ 15km和 30km左右 ,阿尔金断裂在东经 90°以西部分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要小于 90°以东部分 .
引用
收藏
页码:183 / 1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北冰洋-欧亚大陆-太平洋地学断面东南段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J].
袁炳强 ;
Yvette H.Poudjom Djomani ;
王平 ;
袁学诚 ;
左愚 .
地球科学, 2002, (04) :397-402
[2]   中国大陆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岩石圈地热特征 [J].
汪洋 ;
汪集 ;
熊亮萍 ;
邓晋福 .
地球学报, 2001, (01) :17-22
[3]   中国西北大陆碰撞带的深部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J].
胥颐 ;
刘福田 ;
刘建华 ;
陈辉 ;
孙若昧 .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01) :40-47+145
[4]   大陆岩石圈流变动力学研究进展 [J].
周辉 .
地学前缘, 2000, (S2) :121-127
[5]   喜马拉雅及南藏的地壳俯冲带——地震学证据 [J].
曾融生 ;
丁志峰 ;
吴庆举 ;
吴建平 .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6) :780-797
[6]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岩石层挠曲强度变化和均衡补偿机制 [J].
王勇,许厚泽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S1) :105-113
[7]  
岩石圈动力学[M]. 科学出版社 , 金煜, 2002
[8]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M]. 地震出版社 ,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编委会编, 1991
[9]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M]. 中国地图出版社 , 国家地震局《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编委会编制, 1989
[10]  
Crustal structure of China from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J] . Songlin Li,Walter D. Mooney.Tectonophysics . 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