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构造微破裂集结的实验研究

被引:28
作者
李世愚
滕春凯
卢振业
刘晓红
刘绮亮
和雪松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北京
[2] 中国北京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4]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关键词
震源物理; 实验; 损伤; 微破裂集结; 地震前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8 [实验地震学、地震模拟试验];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通过大理岩破裂实验 ,考察了典型构造中微裂纹的演化、集结的过程和特征 .根据损伤理论 ,分析了构造对微破裂演化的控制作用 .根据微破裂集结临界条件的相似原理 ,认为这些特征可以类推到公里尺度 ,它们有助于解释地震中短期阶段的前震或广义前震分布 ,作为地震前兆的一次效应 .其它物理效应为二次或三次效应 .微破裂集结时局部密度突然加大 ,有助于解释部分前兆记录突跳现象 .非集结部分出现部分微裂纹愈合 ,密度反向变化 ,有助于解释一些前兆记录在短临阶段记录中出现反向的现象 .考察了不同构造的不同部位微破裂萌生和演化的范围差异 ,这些差异有助于解释不同地质构造孕震区域的孕震过程 ,从而可解释板缘和板内地震前兆记录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被不同观点学者分别引用 ,以论证地震是否有前兆记录的问题 .然而 ,在考察不同地区的前兆记录时 ,必须注意不同地区的地质背景 .
引用
收藏
页码:278 / 28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地震破裂的集结及其前兆意义 [J].
李世愚 ;
滕春凯 ;
卢振业 ;
刘晓红 ;
刘绮亮 ;
和雪松 .
地震学报, 2000, (02) :202-210
[2]   NS,K,R,M等值线图所展示的川滇地区强震的前兆图象 [J].
郁曙君 ;
李世愚 .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8, (04) :38-48
[3]   裂纹间动态相互作用的实验观测与理论分析──以共线剪切裂纹归并为例 [J].
李世愚 ;
滕春凯 ;
卢振业 ;
刘绮亮 ;
武安绪 ;
吴祥云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1) :79-89
[4]   破裂带发展的扫描电镜实验研究及其对地震前兆的启示 [J].
赵永红 ;
黄杰藩 ;
王仁 .
地球物理学报, 1993, (04) :453-462
[5]   岩石裂纹附近的变形局部化与破坏——激光全息干涉法的应用 [J].
赵豫生 ;
陈顒 ;
王仁 .
地球物理学报, 1988, (03) :294-305
[6]   具有割缝的大理岩试件破坏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J].
姚存英 ;
陈顒 ;
殷有泉 ;
张宏 .
地球物理学报, 1988, (01) :42-52
[7]   THE DAMAGE MECHANICS OF BRITTLE SOLIDS IN COMPRESSION [J].
ASHBY, MF ;
SAMMIS, CG .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1990, 133 (03) :489-521
[8]  
分形-岩石力学导论.[M].谢和平著;.科学出版社.1996,
[9]  
中国地震预报概论.[M].梅世蓉等 著.地震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