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状况变化及其成因

被引:17
作者
蒋冲 [1 ,2 ,3 ]
王德旺 [1 ,3 ]
罗上华 [1 ,3 ]
李岱青 [1 ,3 ]
张林波 [1 ,3 ]
高艳妮 [1 ,3 ]
机构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三江源区; 生态系统服务; 水源涵养; 土壤保持; 植被固碳; 物种保育;
D O I
10.13198/j.issn.1001-6929.2017.01.11
中图分类号
Q14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三江源区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为研究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状况变化及其可能成因,利用In VEST(Integrat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和RWSQ(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模型模拟,结合实地观测数据,系统全面地评估2000年以来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构成、质量和服务功能变化,并揭示其成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草地退化状况轻微好转,产草量和生产力微弱增加.植被生长季水热条件的改善是促使产草量增加和草地退化态势趋缓的重要原因,同时生态工程的实施也发挥了积极作用.22005—2010年局部重点生态工程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轻微好转,但区域整体好转趋势不明显.土壤中w(有机质)明显增加,但对于土壤保持功能起到关键作用的植被根系层的恢复却比较缓慢,降雨侵蚀力的增强加速了土壤侵蚀过程,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基本上没有提高.32000—2013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和土壤湿度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水质稳定在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划定的ⅠⅡ类.降水量和冰川/积雪融水量增加导致径流量增大,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退化导致地下水库枯水季径流调节作用增强.4生态工程实施后,生物栖息地的生境退化状况轻微改善,野生动物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9
页数:10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