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抗争的话语建构、选择与传承

被引:18
作者
周裕琼
蒋小艳
机构
[1]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新媒体; 环境抗争; 话语; 社会运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的环境抗争事件逐渐增加,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抗争性话语。典型的环境抗争性话语,可以从诉求(集中VS分散)和传播空间(正式VS非正式)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包括但不限于标语、口号、谣言、博客、微博、在线讨论、公开信、倡议书、意见书、起诉书、投诉、信访等多种形式。在抗争的不同阶段,为了实现共识动员、行动动员、官民对话、环保实践等不同的任务,行动者不断调整其策略性框架,舍弃"邻避主义"以建立更为广泛的"社会共同体",融入"我们不要被代表"等公民权利框架以规避领头者风险,并最终将谋求少部分人短期利益的突发性集体行动改造为关注所有人根本利益的环保运动。从形式到内容,上述抗争性话语得以在不同的环保事件中传承。由于中国现阶段的集体行动缺乏专业化、组织化的社会动员体系,媒体在抗争性话语的建构、选择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新媒体在行动者内部动员中发挥了重要的虚拟组织功能,而来自传统媒体的关注,则是行动者外部动员成功与否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131 / 14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新模式 [J].
曾繁旭 ;
黄广生 ;
刘黎明 .
开放时代, 2013, (03) :169-187
[2]   游走在家园与社会之间:环境抗争中的都市女性——以G市市民反对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为例 [J].
陈晓运 ;
段然 .
开放时代, 2011, (09) :131-147
[3]   公共事件报道中的报纸角色扮演及公信力探析——以《南方都市报》“番禺垃圾焚烧厂风波”报道为例 [J].
曾建雄 ;
刘劲松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3 (02) :170-176+190
[4]   媒体对公共事件的报道路径——以垃圾焚烧事件为例 [J].
张芳圆 ;
李金泳 .
青年记者, 2010, (29) :27-28
[9]   沉默的大多数:差序格局与环境抗争 [J].
冯仕政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07, (01) :122-132
[10]  
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M]. 商务印书馆 , 周裕琼,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