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效果分析

被引:67
作者
许丽丽 [1 ,2 ]
李宝林 [1 ,3 ]
袁烨城 [1 ]
高锡章 [1 ]
刘海江 [4 ]
董贵华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4]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关键词
耕地变化; 占补平衡; 土地适宜性; 遥感; 政策效果;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要方式为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北增南减,东部沿海自然条件良好地区以及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耕地减少,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耕地增加的基本格局。大部分省份没有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目标,有18个省份占补平衡指数小于-50%。建设占用的耕地多适宜农业耕作,而新增耕地只有不到一半适宜农业耕作。研究时段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及城镇化等因素导致的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决定了东部地区耕地占补平衡很难有效实施。全国耕地总体占补平衡背后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风险,耕地增加过于依赖土地开发,对现有耕地的保护亟待加强。
引用
收藏
页码:1543 / 155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成效与局限 [J].
孙蕊 ;
孙萍 ;
吴金希 ;
张景奇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 (03) :41-46
[2]   关于严格限制西北干旱区荒地开垦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J].
张百平 ;
张雪芹 ;
郑度 .
干旱区研究 , 2013, (01) :1-4
[3]   基于水资源分区和地貌特征的新疆耕地资源变化分析 [J].
程维明 ;
柴慧霞 ;
方月 ;
周成虎 ;
田长彦 ;
吴世新 ;
汤奇成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11) :1809-1822
[4]   绿洲土地整合是增加耕地和保护生态的重要措施——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J].
樊自立 ;
禹朴家 ;
乔木 ;
徐海量 ;
张鹏 ;
张青青 ;
傅荩仪 .
干旱区地理, 2012, 35 (05) :772-777
[5]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J].
刘纪远 ;
张增祥 ;
徐新良 ;
匡文慧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颜长珍 ;
于东升 ;
吴世新 ;
江南 .
地理学报, 2009, 64 (12) :1411-1420
[6]   我国耕地变化及其成因的研究——从耕地保护的体制与政策角度分析 [J].
陆文彬 ;
吴群 ;
郭贯成 ;
倪羌莉 .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 (02) :7-11
[7]   中国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 [J].
赵其国 ;
周生路 ;
吴绍华 ;
任奎 .
土壤学报, 2006, (04) :662-672
[8]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以浙江省为例 [J].
李武艳 ;
徐保根 .
中国土地科学, 2006, (02) :15-18
[9]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驱动下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谭永忠 ;
吴次芳 ;
王庆日 ;
周炼清 ;
严栋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5) :727-734
[10]   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占补平衡理论研究 [J].
崔邢涛 ;
许皞 .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5, (03) :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