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对策

被引:20
作者
马超
申田
严汉平
机构
[1]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社会诚信体系; 个人诚信; 企业诚信; 政府诚信;
D O I
10.13483/j.cnki.kfyj.2010.02.007
中图分类号
D648 [道德教育];
学科分类号
0308 ;
摘要
社会诚信体系涵盖了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三个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层次。从我国社会诚信的现状看,虽然在个人层面、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上都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是诚信缺失仍广泛存在。由于诚信缺失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诚信缺失的根源于: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细化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社会各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中介组织发展不健全;政府监管缺失和乏力;社会风气不正。因此,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过程中应该加大信息披露和公开制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失信者的机会成本;健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形成企业间的自我监督和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作用;加强社会诚信宣传教育,共建文明诚信的社会风气。
引用
收藏
页码:138 / 14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
常永军 ;
王大力 ;
樊磊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03) :61-65
[2]   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研究现状述评 [J].
高红阳 .
当代经济研究, 2005, (10) :25-30
[3]   我国行业性中介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 [J].
林闽钢 .
科学学研究, 2005, (03) :337-341
[4]   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几点思考 [J].
孙裕君 .
东北师大学报, 2003, (05) :47-52
[5]   企业信用缺失及其治理中的政府主导作用 [J].
李善民 ;
陈玉罡 .
学术研究, 2002, (10) :39-42
[6]   社会信用的制度分析 [J].
孙国峰 .
社会科学研究, 2002, (05) :106-109
[7]   关于诚信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J].
杨瑞龙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2, (05) :8-14
[8]   失信惩罚机制的设计和维护 [J].
林钧跃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2, (03) :1-6
[9]   论市场秩序与企业信用 [J].
刘光明 .
中国工业经济, 2002, (03) :13-21
[10]   市场经济秩序与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J].
刘军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1, (09)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