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土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20
作者
许信旺
潘根兴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水稻土; 碳循环; 碳库; 温室气体;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5.06.034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水稻土在碳循环研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而对我国水稻土碳循环的研究现状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其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中国大面积的水稻土自1980年以来显示出有机碳库增加现象,说明水稻田对大气CO2可能产生汇效应。水耕熟化过程是有机碳的积累过程,水稻土的碳密度是旱作土碳密度的2~3倍。水稻土的固碳能力与土壤的微团聚体的粒径有关。但对于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分布和结合状态与农业管理措施、水稻土质量变化、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仍不清楚。因而建议就这一问题从土壤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相互作用与土壤微团聚体中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结合关系的层面上进行多学科研究。同时提出了今后我国水稻土碳循环的重点研究方向和领域,即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研究碳循环和平衡,从不同的时空区域来研究碳循环的过程和强度。
引用
收藏
页码:961 / 96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有机碳汇的影响 [J].
袁颖红 ;
李辉信 ;
黄欠如 ;
胡锋 ;
潘根兴 .
生态学报, 2004, (12) :2961-2966
[2]   不同利用方式对红壤CO排放的影响 [J].
娄运生 ;
李忠佩 ;
张桃林 .
生态学报, 2004, (05) :978-983
[3]   冬灌田影响水稻生长期甲烷排放量的因素分析 [J].
蔡祖聪 ;
谢德体 ;
徐华 ;
魏朝富 ;
高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5) :705-709
[4]   太湖地区3种水稻土不同温度培养中有机碳库变化及其对升温的响应 [J].
周运超 ;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张平究 .
环境科学, 2003, (01) :46-51
[5]   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兼开展中国水稻土有机碳固定研究的建议 [J].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3) :100-109
[6]   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J].
徐阳春 ;
沈其荣 ;
冉炜 .
土壤学报, 2002, (01) :83-90
[7]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表层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和Pb、Cd分布的影响 [J].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平究 ;
张旭辉 ;
褚秋华 ;
邱多生 .
生态学报, 2001, (11) :1769-1774
[8]   太湖地区水稻土pH及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变化影响因素初探 [J].
成杰民 ;
潘根兴 ;
郑金伟 .
农业环境保护, 2001, (03) :141-144
[9]   不同轮作制度对淮北白浆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积累与分布的影响 [J].
张旭辉 ;
李恋卿 ;
潘根兴 .
生态学杂志, 2001, (02) :16-19
[10]   稻田土壤理化特性对CH4排放的影响 [J].
蒋静艳 ;
黄耀 ;
宗良纲 .
土壤与环境, 2001, (01) :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