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刺参幼参溃烂病细菌性病原的初步研究

被引:36
作者
马悦欣 [1 ]
徐高蓉 [1 ]
常亚青 [1 ]
张恩鹏 [1 ]
周玮 [1 ]
宋林生 [2 ]
机构
[1] 大连水产学院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试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刺参; 溃烂病; 病原细菌;
D O I
10.16535/j.cnki.dlhyxb.2006.01.003
中图分类号
S947.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0906 ;
摘要
2003年以来,大连地区养殖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出现溃烂病,其症状是刺参表皮某部位先出现白色斑点,继而开始溃烂,严重时全身溃烂、自溶。解剖观察发现,呼吸树水肿严重,有的甚至糜烂。从患病刺参的表皮溃烂组织和呼吸树中分离出优势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菌株HXS31、HXS32、HXS34、HXS22和BP12是引起刺参溃烂病的病原菌。对5株病原菌进行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菌株HXS31、HXS32、HXS34、HXS22属于弧菌属Vibriosp.。用常规细菌学方法对菌株BP12的鉴定结果表明,菌株BP12为假单胞菌属。5株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经常规负染方法染色后用电镜观察,菌株HXS31、HXS32、HXS22呈卵圆形;菌株HXS34和BP12分别为圆形和弯杆状,且都具有单极生鞭毛。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呋喃妥因对5株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8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