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被引:82
作者
黎健龙 [1 ]
涂攀峰 [1 ]
陈娜 [1 ]
唐劲驰 [2 ]
王秀荣 [1 ]
年海 [1 ]
廖红 [1 ]
严小龙 [1 ]
机构
[1] 华南农业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
[2]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
关键词
茶树; 大豆; 间作; 微生态; 经济效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71.1 [茶];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2 ; 090203 ;
摘要
【目的】分析幼龄茶树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养分状况、茶叶生长、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方法】采用两个大豆品种和两个茶树品种,分春、夏两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酸性土茶园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调查了茶、豆间作对土壤pH、氮、磷、钾、钙、镁等养分状况,茶树株高、株宽及百芽重等生长指标以及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结果】幼龄茶园中间种大豆,大豆秸秆回田后能改良土壤养分状况,能显著降低交换性铝含量,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全氮含量;茶、豆间作能有效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增强幼龄茶园的树势、培养树冠,为成龄茶园的丰产打下基础;茶、豆间作还能有效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虫害和杂草的发生,从而显著地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结论】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进行茶、豆间作,在增收两季大豆的情况下,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微生态环境,提高茶叶产量,是一种生态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栽培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040 / 204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磷素的吸收利用 [J].
刘均霞 ;
陆引罡 ;
远红伟 ;
崔保伟 ;
张振中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7, (04) :288-291
[2]   稻鸭共作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普及现状 [J].
张孝安 .
世界农业, 2007, (04) :51-54
[3]   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 [J].
宋同清 ;
王克林 ;
彭晚霞 ;
王久荣 ;
肖润林 ;
曾馥平 ;
汤宇 .
生态学报, 2006, (11) :3647-3655
[4]   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方略 [J].
文兆明 ;
韦静峰 .
广西农学报, 2006, (05) :37-39+42
[5]   稻秸覆盖对有机茶园土壤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J].
汪汇海 ;
沙丽清 ;
杨效东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04) :65-67
[6]   绿色食品茶叶茶园管理技术 [J].
谢应南 .
茶叶, 2006, (03) :158-159
[7]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地温时空变化的影响 [J].
彭晚霞 ;
宋同清 ;
肖润林 ;
杨知建 ;
王久荣 ;
李盛华 ;
夏艳珺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5) :778-782
[8]   有机茶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J].
韦静峰 .
广西农学报, 2006, (01) :6-9
[9]   茶树—苜蓿间作条件下主要生态因子特征研究 [J].
沈洁 ;
董召荣 ;
朱玉国 ;
冯继明 ;
李晓玲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4) :89-93
[10]   解磷剂在大豆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J].
梁振芬 ;
鞠福龙 ;
柳羽丰 .
大豆通报, 2005, (05)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