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古元古代晚期的动力学背景:王家会花岗岩地球化学的制约

被引:13
作者
王月然
刘树文
李秋根
党青宁
刘超辉
杨斌
古丽冰
赵风三
机构
[1] 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古元古代; 王家会花岗岩; 部分熔融; 岛弧和陆壳物质再循环; 构造转换; 五台山;
D O I
10.13209/j.0479-8023.2005.113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五台山西段王家会古元古代花岗岩侵入体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些岩石具有亚铝钙碱性特征(A/CNK<1·1),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蜘蛛网图上表现Nb、Ta、Sr、P和Ti的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εNd(2·1Ga)在-3·82-2·80范围,表明王家会古元古代花岗岩最有可能形成于大约2·6Ga五台山大洋岛弧火山岩物质和更老的陆壳物质在<1·2GPa条件下的部分熔融。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王家会花岗岩属于后碰撞花岗岩,结合区域上古元古代地质特征,表明华北克拉通中部带南段古元古代晚期的花岗岩构成了与正常造山过程花岗岩浆演化相反的序列。这个花岗岩演化序列说明古元古代晚期可能发生了从伸展到挤压的构造环境的转换。
引用
收藏
页码:840 / 85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A MORB-arc basalt–adakite association in the 2.5 Ga Wutai greenstone belt: late Archean magmatism and crustal growth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J].Zhihong Wang;Simon A Wilde;Kaiyi Wang;Liangjun Yu.Precambrian Research.2004, 3-4
[2]  
Geological and isotopic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Fuping Complex; North China Craton.[J].Shuwen Liu;Yuanming Pan;Jianghai Li;Qiugen Li;Jian Zhang.Precambrian Research.2002, 1
[3]  
Contrasting origin of post-collisional high-K calc-alkaline and shoshonitic versus alkaline and peralkaline granitoids. The use of sliding normalization.[J].Jean-Paul Liégeois;Jacques Navez;Jan Hertogen;Russell Black.LITHOS.1998, 1
[4]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of granites and gneisses in the taihangshan-wutaishan area: Implications for the timing of crustal growth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J].S. A. Wilde;P. A. Cawood;K. Y. Wang;A. A. Nemchi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8, 1
[5]  
岩石地球化学.[M].(英)HughR.Rollison著;杨学明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
[6]  
五台山早前寒武纪地质.[M].白瑾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   电子探针独居石定年法及五台群的变质时代 [J].
刘树文 ;
舒桂明 ;
潘元明 ;
党青宁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356-363
[8]   五台山晚太古代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动力学意义 [J].
张健 ;
刘树文 ;
潘元明 ;
李秋根 ;
储著银 ;
杨斌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216-227
[9]   山西五台山-恒山地区晚太古-早元古代若干关键地质问题的再认识:单颗粒锆石离子探针质谱年龄提出的地质制约 [J].
王凯怡 ;
郝杰 ;
Simon Wilde ;
Peter Cawood ;
不详 .
地质科学 , 2000, (02) :175-184
[10]   太行山含夕线石石英球花岗岩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J].
刘树文 ;
梁海华 ;
华永刚 .
地质科学, 1999, (03) :39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