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径迹法在研究造山带隆升过程中的应用介绍

被引:18
作者
吴中海
吴珍汉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裂变径迹; 部分退火带; 封闭温度; 山脉隆升; 热历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介绍了4 种类型的造山带隆升—冷却模式,不同模式对应于不同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高程图特征;总结了不同构造背景下的热历史特征与裂变径迹年龄序列。裂变径迹长度的不同统计分布型式对应于不同的热历史,具有不同的年代学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计算隆升速率的一些问题 [J].
王军 .
地质科技情报, 1997, (01) :99-104
[2]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丁林 ;
钟大赉 ;
潘裕生 ;
黄萱 ;
王庆隆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5, (16) :1497-1500
[3]   西藏南部地区的裂变径迹年龄和上升速度的研究 [J].
刘顺生 ;
张峰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7, (09) :1000-1010
[4]   北京房山花岗闪长岩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和热史的探讨 [J].
陈祥高 ;
张忠奎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83, (06) :357-359
[5]  
Confined fission track lengths in apatite: a diagnostic tool for thermal history analysis[J] . A. J. W. Gleadow,I. R. Duddy,P. F. Green,J. F. Lovering.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86 (4)
[6]   ON STATISTICAL-MODELS FOR FISSION-TRACK COUNTS [J].
GALBRAITH, RF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THEMATICAL GEOLOGY, 1981, 13 (06) :471-478
[7]   CLOSURE TEMPERATURE IN COOLING GEOCHRONOLOGICAL AND PETROLOGICAL SYSTEMS [J].
DODSON, MH .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973, 40 (03) :259-274
[8]  
Statistical m odels for m ixed fissiontrack age .2 Galbraith R F,Laslett G M. Nuclear Track . 1993
[9]  
StructuralFeatures and Stratigraphy of the Ming Tom bs-Badaling Area .2 Cui Shengqin,W u Gangou,W u Zhenhan et al. Beijing:GeologicalPublishing House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