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槽后型大暴雨伴冰雹的形成机制和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29
作者
张一平 [1 ,2 ]
俞小鼎 [3 ]
孙景兰 [4 ]
梁俊平 [2 ]
李周 [2 ]
机构
[1] 不详
[2] 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河南省气象台
[5]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6] 河南省气象局
[7] 不详
关键词
槽后型; 大暴雨; 冰雹; 后向传播; 列车效应; 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2 []; P412.25 [雷达探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西北气流形势下一次局地大暴雨伴多次降雹的强对流天气形成机制和对流系统结构进行了精细化分析。结果表明:(1)局地大暴雨伴冰雹发生在西北气流控制和大气层结极不稳定的形势下,14:00(北京时,下同)CAPE较08:00显著增大,为大暴雨和冰雹提供了不稳定能量;对流层低层的水汽含量大值中心为后向和前向传播新生单体的不断生成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地面局地加热不均匀,午后地面温度达到对流温度临界值使地面暖气团自由上升,从而产生初始对流回波。在达到热力对流的条件下,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露点锋对局地大暴雨伴多次冰雹天气的发生有加强触发作用,地面中尺度低压是辐合维持和水汽集中的重要原因。(2)雷达图上,初始回波在周口附近生成、加强并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其后侧和右后侧不断有中γ尺度对流单体生成,新生单体经历了积云生成加强、成熟合并、减弱消散阶段,其传播方向和移动方向近于相反,使周口附近强回波呈准静止动态平衡状态而持续存在。随后,在许昌到太康近东西向带状回波的前侧不断有中γ尺度新对流单体生成,并与周口附近后向传播的对流单体相接,排列成西北—东南向的线状多单体回波带,前向传播和后向传播分别经历了后侧减弱和前侧减弱阶段,中间回波在周口附近发展最旺盛。向前和向后两种传播形式多单体结构中的中γ尺度对流单体形成显著的"列车效应"使周口、西华出现局地大暴雨和多次降雹。在平均径向速度图上有中尺度涡旋,西北—东南向线状对流回波带在中低层有辐合—辐散—辐合相间的结构特征,在高层则与中低层相反,线状雷暴系统的形成和演变与强雷暴下沉气流抬升暖湿空气有较大关系,对流单体生成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处。
引用
收藏
页码:1093 / 110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 [1] 甘肃陇南两次不同强度暴雨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李晓霞
    尚大成
    谌芸
    王有生
    王勇
    [J]. 高原气象, 2013, 32 (05) : 1389 - 1399
  • [2] 华南前汛期福建一次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赖绍钧
    何芬
    陈海山
    沈桐立
    吴伟杰
    吴毅伟
    [J]. 高原气象, 2012, 31 (01) : 167 - 175
  • [3] 济南“7.18”大暴雨中尺度分析
    盛日锋
    王俊
    龚佃利
    陈西利
    张洪生
    [J]. 高原气象 , 2011, (06) : 1554 - 1565
  • [4] 中尺度对流系统与东北暴雨的关系
    袁美英
    李泽椿
    张小玲
    李勋
    徐南平
    [J]. 高原气象 , 2011, (05) : 1224 - 1231
  • [5] 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和预警
    俞小鼎
    [J]. 气象科技进展, 2011, 1 (03) : 31 - 41
  • [6] 一次局地短时大暴雨中-γ尺度分析
    王丽荣
    刘黎平
    王立荣
    郭卫红
    杨荣珍
    [J]. 高原气象, 2011, 30 (01) : 217 - 225
  • [7] 一次苏皖特大暴雨过程中边界层急流结构演变特征和作用分析
    吴海英
    曾明剑
    尹东屏
    王啸华
    孙燕
    [J]. 高原气象, 2010, (06) : 1431 - 1440
  • [8] 济南7.18大暴雨中尺度分析研究
    徐珺
    毕宝贵
    谌芸
    [J]. 高原气象, 2010, 29 (05) : 1218 - 1229
  • [9] 一次局地大暴雨的落区分析与预报
    东高红
    解以扬
    于莉莉
    [J]. 气象, 2010, 36 (06) : 50 - 58
  • [10] 东北地区一次短时大暴雨β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袁美英
    李泽椿
    张小玲
    [J]. 气象学报, 2010, 68 (01) : 125 -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