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质油藏水驱后化学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研究

被引:12
作者
尤源 [1 ,2 ]
岳湘安 [1 ,2 ]
赵仁保 [1 ,2 ]
李先杰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
[3]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关键词
非均质油藏;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阻力特性; 提高采收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57.46 [];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用物理模拟的方法对比了非均质油藏水驱后期分别采用聚合物驱、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驱、化学堵水等方法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差异。通过多孔介质中表现出的阻力效应及运移特征,探讨了不同驱替介质在非均质油藏中的调驱机理和液流转向效果。进一步通过并联填砂管模型中的驱油实验,考察了水驱后使用不同化学驱替方式对剩余油的动用特征及提高采收率的潜力。结果显示,相同驱替速度下,聚合物的阻力系数上升快但平衡值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及与原油产生的乳状液阻力系数上升慢,但平衡值高。三种驱替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开发效果,但相比之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驱效果更为明显。主要由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的乳化作用使高渗透层的残余油得到启动,而生成的乳状液的阻力效应又使得液流转向波及到低渗透层。这种综合作用使该驱替方式提高采收率效果好,含水率降幅大且维持时间较长,对于非油藏水驱后改善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明显优势。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3+125 +125-12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两类典型非牛顿驱油剂的渗流特性 [J].
张立娟 ;
岳湘安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2) :76-81
[2]   国内外堵水调剖技术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J].
熊春明 ;
唐孝芬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1) :83-88
[3]   稠油油藏的开采技术和方法 [J].
王君 ;
范毅 .
西部探矿工程, 2006, (07) :84-85
[4]   利用微观模型研究乳状液驱油机理 [J].
王凤琴 ;
曲志浩 ;
孔令荣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2) :221-224
[5]   非均质油藏化学驱波及效率和驱替效率的作用 [J].
沈平平 ;
袁士义 ;
邓宝荣 ;
宋杰 ;
沈奎友 .
石油学报, 2004, (05) :54-59
[6]   定量描述非均质油藏化学驱波及效率和驱替效率的作用(英文) [J].
沈平平 ;
袁士义 ;
邓宝荣 ;
宋杰 ;
沈奎友 .
Petroleum Science, 2004, (03) :41-48+77
[7]   稠油开采的化学方法 [J].
S.THOMAS ;
徐雅莉 ;
邸秀莲 .
特种油气藏, 2003, (02) :94-97
[8]   中国陆上油田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 [J].
沈平平 ;
袁士义 ;
韩冬 ;
刘宝和 ;
张正卿 ;
李方明 .
石油学报, 2001, (01) :45-48+5
[9]   粘弹性聚合物溶液能够提高岩心的微观驱油效率 [J].
王德民 ;
程杰成 ;
杨清彦 .
石油学报, 2000, (05) :45-51+4
[10]   辽河常规稠油油藏的聚合物驱问题研究 [J].
蒋明 ;
许震芳 .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1999, (02) :24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