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性与决策机制:“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

被引:31
作者
杨帆 [1 ]
宗立 [2 ]
沈珏琳 [1 ]
刘乐峰 [1 ]
机构
[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
[2]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双评价”; 科学研究; 决策机制; 技术路径; 国土空间规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前置和基础性作用的制度设定与技术基础。结合实践案例对"试行指南"进行理论思考,结果发现:"双评价"的技术、逻辑路径内含有科学问题和假设;同时,对制度建构具有约束和纠偏作用。"双评价"发挥有效作用需兼顾科学性和政策性,也因此难以两全齐美。技术方法和数据方面存在"加合困境""分解困境"和"排序困境"。合理有效的"双评价"需要提高两个评价内容的技术合理性,并通过两者耦合进一步提升合理性。也要充分适应决策机制与主体目标,认识科学研究与决策支持研究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层级地方政府事权层级和分工关系优化分析评价方法。结论对"双评价"定位优化与技术逻辑改进有实践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311 / 232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青岛市国土空间“双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J].
于连莉 ;
郭晓林 ;
宋军 .
规划师, 2020, (06) :5-12
[2]   我国县域国土空间“双评价”理论与浙江嘉善县实证研究 [J].
李永浮 ;
蔡宇超 ;
唐依依 ;
刘曦 .
规划师, 2020, 36 (06) :13-19+32
[3]   基于“三生”功能的柳州市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J].
农宵宵 ;
吴彬 ;
陈铁中 ;
程力 .
规划师, 2020, 36 (06) :26-32
[4]   国土空间“双评价”再认识及优化路径探讨 [J].
蒋国翔 ;
王金辉 ;
罗彦 .
规划师 , 2020, (05) :10-14
[5]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语境下“双评价”研究进展与趋势 [J].
张臻 ;
曹春霞 ;
何波 .
规划师 , 2020, (05) :5-9
[6]   基于“双评价”的市县土地资源评价——以大冶市为例 [J].
严圣华 ;
黄跃飞 ;
熊娟 ;
何灿 ;
刘和涛 ;
刘海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 (01) :43-47
[7]   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分析——以珠三角为例 [J].
吴大放 ;
胡悦 ;
刘艳艳 ;
刘毅华 .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 (01) :82-94
[8]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核算问题 [J].
马晓妍 ;
洪军 .
中国土地, 2019, (12) :31-34
[9]   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 [J].
陈晓雨婧 ;
吴燕红 ;
夏建新 .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 (11) :2378-2388
[10]   规划转型背景下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J].
韩青 ;
于立 ;
陈有川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 34 (05) :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