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发生危害及研究现状

被引:15
作者
刘汉起
商绍刚
霍虹
吴和礼
姚振纯
李秀兰
机构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
[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 孢囊; 线虫病; 砂质土; 大豆孢囊线虫; 大豆面积; 盐碱土; 盐化碱土; 生理小种; 黑龙江省; 研究现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黑龙江省目前除抚远、呼玛等5县未作调查外,其余各县、市均有大豆孢囊线虫病为害,而且仍有扩大蔓延趋势。根据为害程度,可将我省划分为三个为害区:1.西部重发生区。2.东部三江平原中等发生区。3.除上述两地区外均为轻发生区。 通过对大豆孢囊线虫的研究,初步明确菜豆、赤小豆、各种野生、半野生大豆等是大豆孢囊线虫的主要寄主;它完成一个世代有效积温为330℃—350℃左右,一年发生三代;孢囊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为0—25厘米占99.4%;在盐碱土和砂质土危害较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孢囊平均每年降低22.4%,而种植大豆后孢囊平均增长236.6%左右;种植抗病品种孢囊仅增加5—6.6%,种免疫材料孢囊则降低18.5%。 初步分析我国有1、3、4号小种,黑龙江以3号小种为优势小种;1976年以来,已选出19份高抗抗源,并从1978年以来杂交转育出黄种皮、百粒重15克以上新抗源;药剂防治,目前主要采用8%呋喃丹颗粒剂。 建议今后大力开展抗病育种及病原致病性变异;播前查囊指导药剂防治与轮作及生物防治的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41 / 15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生理小种研究初报
    刘汉起
    商绍刚
    霍虹
    吴和礼
    姚振纯
    李秀兰
    [J]. 大豆科学, 1985, (02) : 131 - 136
  • [2] 大豆孢囊线虫病抗病性鉴定技术的研究
    吴和礼
    姚振纯
    李秀兰
    林红
    刘汉起
    商绍刚
    霍虹
    [J]. 大豆科学, 1984, (01) : 1 - 6
  • [3]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抗原筛选研究
    吴和礼
    姚振纯
    李秀兰
    刘汉起
    商绍刚
    毛冬青
    [J]. 中国农业科学, 1982, (06) : 19 - 24
  • [4] 大豆孢囊线虫病在我省世代的研究
    刘汉起
    商绍刚
    [J].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81, (05) : 44 - 47
  • [5] 为害地黄的大豆孢囊线虫的初步研究
    陈金堂
    李知
    [J].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01) : 37 -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