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成因与治理路径——基于“结构洞”理论视角

被引:1
作者
石方军
机构
[1]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关键词
无直接利益冲突; “结构洞”理论; 群体冲突;
D O I
10.15958/j.cnki.gdxbshb.2013.01.024
中图分类号
C91-03 [社会学方法论];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参与者众多的无直接利益冲突很难从利益冲突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释,而"结构洞"理论可以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对大多数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做出合理的解释。从"结构洞"理论视角看,无直接利益冲突的重要原因是各社会群体间缺失联接的桥梁,无法正常沟通和互动。民众遇到问题时,在政府部门之外不能获得相关的信息,找不到解决的途径,产生的矛盾无法由社会自身来化解,只能压向政府。增加普通大众的"结构洞"数目,搭建起各群体间的"桥"是预防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搭建群体间的"桥"可以从制度改革、创新城市规划和促进社会交往等方面入手。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官民“三大隔离”现象反思 [J].
郭巍青 .
人民论坛, 2011, (16) :30-30
[2]   “无直接利益冲突”对政治稳定的挑战及应对机制 [J].
刘勇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03) :104-107
[3]   “体制性迟钝”的风险 [J].
黄豁 ;
朱立毅 ;
肖文峰 ;
林艳兴 .
瞭望, 2007, (24) :6-7
[4]   长沙“邻里节”涌动沟通暖流 [J].
陈黎明 ;
陈澎 .
瞭望新闻周刊, 2006, (22) :42-42
[5]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 [J].
任远 ;
邬民乐 .
人口研究, 2006, (03) :87-94
[6]   从分异隔离走向和谐交往——城市社会交往研究 [J].
吕露光 .
学术界, 2005, (03) :106-114
[7]   城市民工群体的自愿性隔离 [J].
郭星华 ;
杨杰丽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 (01) :57-62
[8]   社群隔离及其测量 [J].
郭星华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6)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