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流点坝薄夹层构形对驱油效率及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被引:14
作者
单敬福 [1 ]
纪友亮 [1 ]
史榕 [1 ]
柳成志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2] 大庆石油学院
关键词
剩余油; 薄夹层构形; 驱油效率;
D O I
10.16028/j.1009-2722.2006.04.010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陆相储层单砂体内的薄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单砂体内部薄夹层极薄、规模小、测井全部识别有一定困难,且位于层内。在油田开发初、中期作用不明显,而在高含水期、三采阶段,单砂体及其渗透率宏观分布已不能详尽揭示层内剩余油分布,层内薄夹层对注入剂驱油的影响及其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与渗透率在储层内韵律性分布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以往只是着重从渗透率在储层内分布的不均衡的角度来研究储层中驱油效率问题,忽略了薄夹层的对储层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PⅠ2小层曲流河道砂体为例,对曲流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构形对驱油效率及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在排除开发因素差异的同井单砂体分析条件下,提出了“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构形+渗透率垂向序列+重力”三因素共同控制剩余油分布、驱油效率多段垂向序列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5+40 +40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