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陆地表层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16
作者
姚玉璧 [1 ,2 ]
王润元 [1 ]
杨金虎 [2 ]
岳平 [1 ]
陆登荣 [3 ]
肖国举 [4 ]
王洋 [2 ]
刘林春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2] 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
[3] 甘肃省气象信息中心
[4] 宁夏大学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最大可能蒸散量; 空间分布; 时间演变; 黄土高原;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1.z2.005
中图分类号
P426.2 [蒸发与蒸散];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基于黄土高原1961—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可能蒸散量,分析其时空分布、异常分布特征和次区域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8年间,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多年平均在400~800 mm之间,大部分区域650~750 mm之间。一致性异常分布是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异常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关键区:高原西北部区、高原东北部区和高原东南部区。高原西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发生了突变现象;高原东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也发生了突变;而高原东南部区域下降趋势不显著,未发生突变。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3个空间分区中,3 a的周期振荡表现得比较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1189 / 119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Climatic chang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Trends from 1961–2000 [J].
Chen Shenbin ;
Liu Yunfeng ;
Axel Thomas .
Climatic Change, 2006, 76 :291-319
[2]  
气候变率诊断和预测方法.[M].吴洪宝;吴蕾编著;.气象出版社.2005,
[3]  
中国农业地理.[M].周立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
[4]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魏凤英编著;.气象出版社.1999,
[5]   1975-2004年中国湿润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J].
申双和 ;
张方敏 ;
盛琼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1) :11-15
[6]   黄土高原地区近5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 [J].
王幼奇 ;
樊军 ;
邵明安 ;
白一茹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09) :6-10
[7]   中国北方近50年潜在蒸发的变化 [J].
谢贤群 ;
王菱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5) :683-691
[8]   中国西北近45a来极端高温事件及其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 [J].
王鹏祥 ;
杨金虎 .
中国沙漠, 2007, (04) :649-655
[9]   40a气候变化对扎龙湿地蒸散影响分析 [J].
王昊 ;
许士国 ;
孙砳石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7, (01) :119-124
[10]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姚玉璧 ;
王毅荣 ;
李耀辉 ;
张秀云 .
资源科学, 2005, (05) :14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