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
被引:13
作者:
朱泰峰
[1
,2
]
张凤荣
[3
,2
]
李灿
[2
,4
]
汪露
[5
]
机构:
[1]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2]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4]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5] 中国水利学会
来源: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集约利用;
层次分析;
熵值法;
门头沟区;
北京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农村乡镇规划];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2 ;
083306 ;
0903 ;
摘要:
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内涵,从投入强度、使用强度、经济效益以及布局效应4个方面选取18个单项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存在区域差异性的前提下,采用层次分析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多因素综合法分析评价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区位因素以及规划战略定位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投入强度的最重要因素,投入强度大的乡镇中企业用地、基础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偏高;邻近镇中心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使用强度大,使用强度最大的乡镇为研究区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次中心;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所带来的收入差距更明显。在布局效应方面农村居民点用地多样性指标差异最显著,近市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没有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在综合集约利用方面,门头沟区137个农村居民点中非集约、低度集约、中度集约和高度集约的农村居民点的比例分别为18.25%,27.01%,28.47%,26.28%,集约利用评价平均分值分别为45.09,51.70,58.07,65.03。区位和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关键因素,在空间分布上,邻近新城和各镇中心区的农村居民点在投入强度、使用强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集约性,而布局效应不具有类似分布规律。城乡一体化并非城乡一样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实现集约利用具有多种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60 / 165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