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提斯喜马拉雅二叠纪—白垩纪中—基性火山岩研究进展

被引:15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莫宣学
廖忠礼
江新胜
王立全
机构
[1]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中—基性火山岩; 二叠纪; 白垩纪; 特提斯喜马拉雅;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 [侵入岩、深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介绍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基性火山岩的研究进展,报道了新近在该带中部地区二叠系到白垩系地层中发现的11个层位的中—基性火山岩,讨论了在特提斯喜马拉雅火山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在反演印度大陆北缘大地构造属性方面的意义。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二叠纪火山活动可能与新特提斯洋的开启有成生联系,中生代火山事件则主要与印度大陆北缘不同时期的伸展活动有关。新近发现的中—基性火山岩的科学意义体现在3个方面:查明印度大陆北缘二叠纪—白垩纪长达225Ma时间跨度范围内的大地构造属性;了解印度大陆北缘构造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重建特提斯的构造演化格架,为全球对比提供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潘桂棠
    李兴振
    王立全
    丁俊
    陈智粱
    [J]. 地质通报, 2002, (11) : 701 - 707
  • [2] 青藏特提斯沉积地质演化
    罗建宁
    王小龙
    李永铁
    朱忠发
    冯心涛
    谢渊
    [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2, (01) : 7 - 15
  • [3] 藏南江孜县床得剖面侏罗-白垩纪地层层序及地层划分附视频
    李祥辉
    王成善
    万晓樵
    陶然
    [J]. 地层学杂志, 1999, (04) : 303 - 309
  • [4] 西藏区域地质基本特征
    马冠卿
    [J]. 中国区域地质, 1998, (01) : 17 - 18+22-25
  • [5] 侏罗纪菊石形态──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的深度标志
    阴家润,万晓樵
    [J]. 古生物学报, 1996, (06) : 734 - 751
  • [6] 东特提斯多弧一盆系统演化模式
    潘桂棠
    陈智樑
    李兴振
    徐强
    江新胜
    [J]. 岩相古地理, 1996, 16 (02) : 52 - 65
  • [7] 被动大陆边缘地质
    马文璞
    [J]. 中国区域地质, 1986, (03) : 239 - 248
  • [8] 青藏高原地层[M]. 科学出版社 , 赵政璋主编, 2001
  • [9] Triassic to 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NW Australian continental margin and the birth of the Indian Ocean (preliminary results of ODP Legs 122 and 123)[J] . Ulrich Rad,Jürgen Thurow,Bilal U. Haq,Felix Gradstein,John Ludden.Geologische Rundschau . 1989 (3)
  • [10] 岩墙群和大陆裂谷作用 .2 陈富摘译. 地质科技动态 .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