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大豆间作对大豆鲜荚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13
作者
杨文亭 [1 ,2 ,3 ]
李志贤 [1 ,2 ,3 ]
冯远娇 [1 ,2 ,3 ]
舒磊 [1 ,2 ,3 ]
王建武 [1 ,2 ,3 ]
机构
[1] 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
[2]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3]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高等学校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重点实验室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
关键词
甘蔗-大豆间作; 鲜荚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性;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12.0124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讨甘蔗-大豆间作模式对大豆鲜荚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在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置2种施氮水平(常规施氮(525kg·hm-2)和减量施氮(300kg·hm-2))和3种种植模式(甘蔗-大豆(1∶1)、甘蔗-大豆(1∶2)、单作大豆)。结果表明:甘蔗-大豆间作(1∶2)模式下,2009年减量施氮水平的大豆鲜荚产量较常规施氮水平提高了33%,2010和2011年不同施氮水平间均无显著差异;甘蔗-大豆间作模式对大豆的单株鲜荚重、多粒荚数和百粒鲜重无显著影响;大豆单株鲜荚重与多粒荚数在不同种植模式下均呈显著相关(P<0.05),在常规施氮间作模式下与大豆单株荚数呈显著相关(P<0.05)。甘蔗-大豆间作没有降低大豆的单株鲜荚产量,也没有对大豆的农艺性状产生负面影响,从增产增收、提高土地生产力来考虑,减量施氮模式下甘蔗-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77 / 58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玉米大豆间作对辽西地区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J].
刘洋 ;
孙占祥 ;
白伟 ;
郑家明 ;
侯志研 ;
张莹 ;
文凤 .
大豆科学, 2011, 30 (02) :224-228
[2]  
甘蔗/大豆间作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李志贤,王建武,杨文亭,舒迎花,杜清,刘丽玲,舒磊.应用生态学报. 2011(03)
[3]   甘蔗间种菜用大豆对蔗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J].
孟庆宝 ;
方锋学 ;
周艳霞 ;
龙明华 ;
刘海斌 ;
张革民 ;
汪淼 ;
黄芳 ;
蒋洪涛 .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05) :186-189
[4]   大豆重组自交家系群体动态株高及其相对生长速率与产量的关系 [J].
黄中文 ;
王伟 ;
徐新娟 ;
文自翔 ;
李海朝 ;
李金英 ;
卢为国 .
作物学报, 2011, 37 (03) :559-562
[5]   群体分布与大豆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 [J].
于凤瑶 ;
辛秀君 ;
张代军 ;
周顺启 ;
邱红梅 .
草业科学, 2010, (10) :114-120
[6]   麦/玉/豆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J].
王孟雪 ;
张玉先 .
大豆科学, 2009, 28 (06) :1040-1043+1048
[7]   稻草覆盖、间作三叶草茶园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关系 [J].
徐华勤 ;
肖润林 ;
向佐湘 ;
宋同清 ;
任全 ;
黄瑶 ;
秦钟 .
生态学杂志, 2009, 28 (08) :1537-1543
[8]   种间相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J].
余常兵 ;
孙建好 ;
李隆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 (01) :1-8
[9]   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 [J].
高阳 ;
段爱旺 ;
刘祖贵 ;
孙景生 ;
陈金平 ;
王和洲 .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02) :214-221
[10]   玉米/蚕豆、小麦/蚕豆和大麦/蚕豆间作体系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及作物含氮量分析 [J].
苗锐 ;
张福锁 ;
李隆 .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07) :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