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的民法观源流考

被引:27
作者
徐国栋
机构
[1] 厦门大学
关键词
民法; 市民法; 商品经济; 财产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市民法首先要解决的是共同体的成员资格,这方面的规则被称为“人法”。在以物质力量的因素为进路探讨人类历史演变的思想的影响下,对市民社会的理解由“主体的社会”转向“以客体为中介的社会”。前苏联延续了由德国起始的财产法转折,将民法改造成财产法、商品经济的法,新近的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的制定者改正了过去的部分理论错误,把人格关系界定为民法的第一调整对象。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前苏联的影响形成了商品经济的民法观。90年代前后,我国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变革商品经济的民法观,建立新民法理论。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1+76 +7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考察 [J].
高德良 .
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2) :31-37
[2]   20世纪的古代希腊经济史研究 [J].
晏绍祥 .
史学理论研究, 1998, (04) :100-113
[3]   对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 [J].
李林昆 .
哲学研究, 1991, (03) :25-32
[4]   主体、主体性及其他 [J].
刘福森 .
哲学研究, 1991, (02) :49-53
[5]   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对立统一——与朱德生同志商榷 [J].
郝贵生 .
哲学研究, 1991, (01) :30-38
[6]   主体性原则和哲学现代化 [J].
陈志良 ;
哲讯 .
哲学动态, 1987, (11) :38-38
[7]   关于经济法几个问题的答问 [J].
佟柔 .
湖北财经学院学报, 1982, (01) :128-130
[8]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J]. 陈先迏.求是. 1991 (15)
[9]  
当前关于民法典编纂的三条思路[J]. 梁慧星.中外法学. 2001 (01)
[10]  
民法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彭万林,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