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中陆架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定量分析

被引:11
作者
庄丽华
李铁刚
常凤鸣
孙荣涛
阎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组合; Q型因子分析; 古水团演化; 平均沉积速率; 东海中陆架;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4.01.006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东海中陆架EY02 1孔的柱状样品对底栖有孔虫动物群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合Q型因子分析及AMS14C测年数据,对东海中陆架古水团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Q型因子分析得到5个主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84.9%,这5个有孔虫组合在钻孔相关层位上反映特定的古水团特征。主因子1为Elphidiummagellanicum组合,代表低温低盐沿岸水团(5~10m);主因子2为Bolivinarobusta组合,代表中陆架水团(50~100m);主因子3为Protelphidiumtuberculatum组合,代表外延的古黄海冷水团;主因子4为Florilusdecorus组合,代表内陆架水团(0~50m);主因子5为Epistominellanaraensis组合,代表水体较凉的水深大于30m的内陆架水团。结果表明,冰后期以古长江冲淡水为主体的低温低盐沿岸水团、中陆架水团及内陆架水团交替影响EY02 1孔附近中陆架。在氧同位素3期以古长江冲淡水为主体的东海沿岸流与外延的古黄海冷水团控制着有孔虫组合。在氧同位素5a—5c期间,EY02 1孔附近中陆架可能已受到古黄海冷水团的影响。该孔顶部11 4m含大量贝壳的细砂沉积可能对应氧同位素1期U2层潮流沙脊脊部沉积,细砂平均沉积速率高达0 877mm/a。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5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第四纪东海的海进层序和海退层序 [J].
刘振夏 ;
印萍 ;
S.Berne ;
A.Trentesaux ;
庄克琳 ;
李朝新 .
科学通报, 2001, (S1) :74-79
[2]   东海陆架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 [J].
刘振夏 ;
BerneS ;
LATALANTE科学考察组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0, (01) :9-14
[3]   中更新世以来东海陆架的古环境 [J].
刘振夏 ;
S Berne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02) :3-12
[4]   冲绳海槽年代地层与沉积速率 [J].
李培英 ;
王永吉 ;
刘振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1) :50-55
[5]   末次冰期时存在入海的长江吗? [J].
李从先,张桂甲 .
地理学报, 1995, (05) :459-463
[6]   东海大陆架外部的晚更新世晚期长江河口 [J].
袁迎如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2, (06) :85-91
[7]   最末一次冰期的黄海——黄海古地理若干新资料的获得及研究 [J].
徐家声 ;
高建西 ;
谢福缘 .
中国科学, 1981, (05) :605-613
[8]  
中国近海地质[M]. 地质出版社 , 许东禹等主编, 1997
[9]  
中国第四纪地层与国际对比[M]. 地质出版社 , 杨子赓, 1996
[10]  
东海海洋地质[M]. 海洋出版社 , 金翔龙主编,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