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同感”、“同情”与“在世基调”

被引:49
作者
陈立胜
机构
[1] 中山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同感; 情调; 现身情态; 海德格尔; 天地万物; 生存论; 存在论; 《存在与时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516.54 [海德格尔(Heidegger,M.1889~1976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一、问题的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最能体现儒家对人性理解的一个关键词,莫过于"恻隐之心"。因此,把握"恻隐之心"的深刻内涵,对我们理解儒家的人性论至关重要。究竟何为"恻隐之心"?它与孟子提到的其他三种"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参见同上])关系如何?近年来,西方学者往往从"同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7+124 +12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Empathy; Sympathy; Care.[J].Stephen Darwall.Philosophical Studies.1998, 2
[2]  
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M].(德) 罗姆巴赫 (Rombach;H.) ;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3]  
罗汝芳集.[M].方祖猷; 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007,
[4]  
王阳明全集.[M].(明)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  
存在与时间.[M].[德]海德格尔(Heiderger;M·) 著;陈嘉映;王庆节 译.三联书店.1987,
[6]   孟子、斯密与胡塞尔论同情与良知 [J].
耿宁 ;
陈立胜 .
世界哲学, 2011, (01) :35-52
[7]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低沉的情绪?——海德格尔对哲学基本情绪的存在历史分析 [J].
孙周兴 .
江苏社会科学, 2004, (06)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