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不同因素对白背飞虱在稻苗间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效率的影响

被引:5
作者
曹杨
李有志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白背飞虱;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环境温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结果表明,白背飞虱(5龄若虫、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在18~34℃的温度区间内均能在不同生育期的水稻上传毒,传毒率在3.3%41.2%间.介体发育阶段、环境温度和水稻生育期均能显著影响该虫的传毒能力(P<0.01),不同发育阶段白背飞虱的传毒能力依次是5龄若虫>短翅型成虫>长翅型成虫;26℃时该虫传毒率最高,其次是22℃,最后依次是28℃、18℃和34℃;苗龄越低传毒率越高.这三者中任意2因素间都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它们对该虫传毒的影响顺序依次是温度>水稻生育期>介体发育阶段>环境温度×介体发育阶段>环境温度×水稻生育期>介体发育阶段×水稻生育期.不同品种的感染率不同,5个品种感染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陵两优268(41.7%)、金优899(37.6%)、金优284(36.2%)、培两优981(32.1%)和威优644(29.3%).其中,陵两优268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其它品种(P<0.05),金优898和金优284之间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威优644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其它品种(P<0.05).禁食时间在12 h以上时,该虫传毒能力显著降低(P<0.05).白背飞虱在稻苗间的传毒效率与水稻品种、环境温度、该虫发育阶段、水稻品种及生育期、该虫禁食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其中水稻生育期、温度和白背飞虱的发育阶段间还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介体昆虫白背飞虱的传毒特性
    曹杨
    潘峰
    周倩
    李冠华
    刘双清
    黄志农
    李有志
    [J]. 应用昆虫学报, 2011, 48 (05) : 1314 - 1320
  • [2] 基于EPG的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取食行为比较
    苗进
    武予清
    郁振兴
    段云
    蒋月丽
    李国平
    [J]. 生态学报, 2011, 31 (01) : 175 - 182
  • [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快速检测附视频
    周倩
    朱俊子
    梁晋刚
    陈欣怡
    高必达
    [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0, (05) : 1009 - 1012
  • [4]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理
    肖英方
    张存政
    顾正远
    [J].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03) : 198 - 202
  • [5] 白背飞虱对不同抗虫性稻株糖类物质的利用
    刘光杰
    [J]. 昆虫学报, 1995, (04) : 421 - 427
  • [6] 水稻品种抗性对白背稻虱羧酸酯酶和磷酸酶活力的影响
    吴刚
    吴中孚
    赵士熙
    徐春金
    [J]. 植物保护学报, 1993, (02) : 139 - 142
  • [7]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及其与稻株营养成分的关系
    俞晓平
    巫国瑞
    胡萃
    [J]. 中国水稻科学, 1989, (02) : 56 - 61
  • [8] 水稻叶鞘表皮结构对白背飞虱抗性的研究
    叶海芳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9, (02) : 150 - 154
  • [9] 水稻叶鞘氨基酸与白背飞虱危害的关系研究
    叶海芳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89, (01) : 60 - 66
  • [10] 水稻品系“9101”对白背飞虱产卵的抗性以及植株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性的关系
    许跃
    俞晓平
    [J]. 植物保护学报, 1988, (01) : 61 -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