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微界面过程与污染控制

被引:23
作者
贺纪正
郑袁明
曲久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基金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关键词
环境微界面; 土壤胶体; 根际; 微生物; 污染物; 反应过程; 污染控制;
D O I
10.13671/j.hjkxxb.2009.01.017
中图分类号
X53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120405 ;
摘要
土壤环境微界面是土壤组分(矿物和有机质)、植物根系、微生物等微界面的集合体和动态变化的连续体.土壤胶体微界面可理解为土壤固/液界面的双电层结构.这些动态变化的异质微界面,按其表面结构特点可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型表面和有机物表面.环境污染物在土壤胶体微界面的迁移转化是污染物在土壤固-液界面反应的动态平衡过程,包括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络合/螯合、氧化/还原等反应.植物根际是植物与土壤组分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活跃区域,根际微界面决定着污染物向植物根系的运输、植物吸收及转运,为污染物经土壤向食物链传递的主要通道.根际微生物在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氧化、还原、转化,以及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中起重要作用.这些异质微界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土壤环境中构成微界面的连续体,决定着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赋存形态、生物有效性和向其它环境介质(如水体和植物)的迁移,因而在土壤污染控制和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土壤环境微界面过程的研究已成为环境科学的研究前沿,值得引起土壤环境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丛枝菌根真菌对铜尾矿上植物生长和矿质营养的影响 [J].
肖雪毅 ;
陈保冬 ;
朱永官 .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02) :312-317
[2]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微界面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朱永官 .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2) :205-210
[3]  
土壤化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李学垣主编, 2001
[4]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important players in paddy rhizosphere soil?[J] . Xue‐PingChen,YueXia,Ju‐PeiShen.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 2008 (8)
[5]   A multi-process phytoremediation system for removal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contaminated soils [J].
Huang, XD ;
El-Alawi, Y ;
Penrose, DM ;
Glick, BR ;
Greenberg, BM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4, 130 (03) :465-476
[6]   Elemental mapping using PIXE shows the main pathway of nickel movement is principally symplastic within the fruit of the hyperaccumulator Stackhousia tryonii [J].
Bhatia, NP ;
Orlic, I ;
Siegele, R ;
Ashwath, N ;
Baker, AJM ;
Walsh, KB .
NEW PHYTOLOGIST, 2003, 160 (03) :479-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