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感雄性不育水稻的体细胞与花药培养及再生植株性状表现研究

被引:14
作者
凌定厚
陈梅芳
马镇荣
梁承邺
陈宝源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
关键词
光敏感雄性不育; 籼粳杂种; 花药培养;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8个光敏感雄性不育籼稻杂种一代及其亲本花药培养的研究发现,光敏不育粳稻虽然为雄性不育,但其愈伤组织诱导率与植株再生能力不在一般正常粳稻品种之下,为籼稻“新会粘”的28倍。绝大多数光敏不育之籼粳杂种的花药培养能力也是十分高的。在起源于体细胞及花药的光敏不育水稻之再生植株共1146株试管苗中,发现少数在5月下旬及6月上旬抽穗的已表现为完全雄性不育。这些材料之幼穗的第二枝梗分化时(4月下旬至5月上旬)之日长尚不足13小时,远在农垦58S的临界日长14小时之下。在8个组合的籼粳光敏杂种一代花粉植株中,有的组合完全表现为粳型(组合4及7,表2),有的完全表现为籼型(组合2及6),多数则两者兼有。在全部80个愈伤无性系中,单倍体20个,二倍体58个,多倍体2个。58个二倍体无性系申不育的为20个,占34.5%。其中在晚造短日照条件下能转变为可育的有11个,占二倍体的19%,占二倍体不育的55%。所有光敏不育花粉植株,在早造条件下I-KI之花粉染色率与结实率均为0%,在晚造(9月份之后)条件下,能转换为可育。但不同组合、不同无性系之间育性转换的频率与稳定性差异颇大。
引用
收藏
页码:244 / 251+294 +29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起源于组织培养的籼稻雄性不育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J].
凌定厚 ;
马镇荣 ;
陈琬瑛 ;
陈梅芳 .
遗传学报, 1988, (01) :9-14+82
[2]   湖北光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鉴定及其利用途径 [J].
石明松 ;
邓景扬 .
遗传学报, 1986, (02) :107-112+165
[3]   对光照长度敏感的隐性雄性不育水稻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J].
石明松 .
中国农业科学, 1985, (02) :44-48
[4]   花药培养在籼稻“三系”选育及杂种优势利用中的研究 [J].
凌定厚 ;
黄鸿枢 ;
梁承邺 ;
陈宝源 .
遗传学报, 1978, (03) :20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