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煤系源岩生烃特征的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对比研究

被引:20
作者
毛榕 [1 ,2 ]
米敬奎 [2 ]
张水昌 [2 ]
何坤 [2 ]
机构
[1] 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CNPC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煤系源岩; 黄金管热模拟; 生油潜力; 稳定碳同位素; 煤成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鄂尔多斯盆地同一地区侏罗系煤、煤系泥岩和炭质泥岩生烃全过程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煤系源岩热解生油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典型的湖相或海相源岩相比,这3种煤系源岩生油潜力都比较低。生油潜力最高的为煤系泥岩,其最大生油量约为20mg/gTOC,而煤和炭质泥岩的生油潜力几乎只有煤系泥岩的一半。因此,煤系源岩单独大规模形成油藏的可能性较低。煤岩、煤系泥岩及炭质泥岩最大生成烃类气体气量为184~212mL/gTOC,在3种源岩中煤的生气量最大,而煤系泥岩的最大生气量只有3m3/t岩石;煤和炭质泥岩生成气体的碳同位素相近,而煤系泥岩生成甲烷碳同位素值要比煤同温度生成的甲烷碳同位素值偏低3‰~5‰。3种源岩模拟生气实验结果表明:煤应该是煤成气的主要贡献者。
引用
收藏
页码:1127 / 113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Coal as a source rock for oil: a review.[J].Ronald W.T Wilkins;Simon C Geor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02, 1
[2]  
Carbon isotope biogeochemistry of plant resins and derived hydrocarbons.[J].Andrew P. Murray;Dianne Edwards;Janet M. Hope;Christopher J. Boreham;Webber E. Booth;Robert A. Alexander;Roger E. Summons.Organic Geochemistry.1998, 5
[3]   原油裂解的动力学及控制因素研究 [J].
何坤 ;
张水昌 ;
米敬奎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 (02) :211-218
[4]   煤和煤系泥岩生油能力再评价 [J].
帅燕华 ;
张水昌 ;
陈建平 .
地球化学, 2009, 38 (06) :583-590
[5]   塔里木盆地煤系烃源岩产气率变化特征 [J].
肖芝华 ;
胡国艺 ;
钟宁宁 ;
李志生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 (01) :9-13+182
[6]   依据热模拟实验动态建立煤成烃模式 [J].
刘全有 ;
刘文汇 ;
王长华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 (01) :20-25
[7]   煤成气是中国天然气工业的主角 [J].
戴金星 ;
杨春 ;
胡国艺 ;
倪云燕 ;
陶小晚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 (06) :733-740
[8]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过程探讨 [J].
陈义才 ;
郭贵安 ;
蒋裕强 ;
赵俊兴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5) :737-742
[9]   煤层气组分的形成演化模拟实验研究 [J].
段毅 ;
吴保祥 ;
郑朝阳 ;
王传远 .
科学通报, 2005, (S1) :27-31
[10]   不同类型煤系烃源岩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J].
秦建中 ;
李志明 ;
张志荣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4) :131-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