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板填砂模型大孔道形成过程模拟实验

被引:16
作者
刘景亮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微粒运移; 出砂; 长管; 玻璃板; 大孔道; 采收率;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8.05.008
中图分类号
TE319 [模拟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在开发中的应用];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为了系统深入地认识地层微粒运移出砂形成大孔道的规律及其对油田生产的影响,采用玻璃板填砂模型开展了平面驱替模拟实验,研究疏松砂岩油藏地层微粒运移与出砂的规律、影响因素及其后果。结果显示,大孔道的形成是一个在主流线上分枝发展的"灾变"过程,主要受胶结程度、非均质性、油水粘度比、流体冲刷、摩擦拖拽和携带运移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大孔道一旦形成,注入水沿大孔道快速突窜到生产井,使油田的开发更加困难,而且大大降低油藏的采收率,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应当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大孔道加以控制。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97+117 +11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水驱高含盐储层渗透率变化机理实验研究 [J].
卢广钦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3) :61-63+107
[2]   高含水期油井出砂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J].
郭云民 ;
李健康 ;
崔洁 ;
曲兆选 ;
田冰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03) :58-61+86
[3]   储集层微粒运移堵塞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J].
罗明良 ;
蒲春生 ;
樊友宏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1, (03) :74-76+0
[4]   胜利油田弱胶结稠油藏岩石破坏准则及出砂预测 [J].
沈琛 ;
邓金根 ;
王金凤 .
断块油气田, 2001, (02) :19-22+66
[5]   预测油层出砂状况室内模拟实验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J].
王建 ;
吕成远 ;
李奋 ;
李世杰 .
西北地质, 2000, (02) :8-13
[6]   疏松砂岩油层出砂机理室内研究 [J].
王凤清 ;
秦积舜 .
石油钻采工艺, 1999, (04) :66-68+116
[7]   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物理特征变化规律研究 [J].
邓玉珍 ;
吴素英 ;
张广振 ;
宗习武 .
油气采收率技术, 1996, (04) :51-59+6
[8]   用微模型实验研究颗粒运移机理 [J].
梅文荣 .
石油钻采工艺, 1994, (05) :66-6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