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柠条植物篱水分再分配格局研究

被引:7
作者
党汉瑾 [1 ]
党宏忠 [2 ]
王玉魁 [1 ]
周泽福 [2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柠条; 植物篱; 土壤水分; 水分再分配;
D O I
10.13275/j.cnki.lykxyj.2014.06.006
中图分类号
S793.3 [柠条(中间锦鸡儿)];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6年生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带间、带前、带内、带后)土壤水分的2年监测,对比分析了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探讨了柠条植物篱对降水的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带状柠条植物篱内不同部位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有明显的不同,其中,带内部位土壤密度(0.99 g·cm-3)、非毛管孔隙度(8.77%)、毛管持水量(58.89%)等均优于带间、带前、带后,土壤更为疏松,透水保水性能更良,而带前更加黏性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部位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逐层降低的趋势,依次为0~20 cm(25.51%±2.28%)>40~60 cm(12.96%±1.34%)>60~80 cm(10.03%±0.59%)>80~100 cm(9.16%±0.81%)>100~120 cm(8.76%±1.00%),但越接近表层,带前、带内部位土壤水分含量的优势更明显。根据对土壤水分的有序聚类分析,将柠条植物篱土壤层次划分为弱利用层、利用层和调节层3层,其中,带内的土壤水分利用层(20~120 cm)大于带前、带后(20~60 cm)和带间(40~60 cm),与柠条对土壤水分的主要利用层次相一致,带内的土壤水分调节层在120 cm以下,较带间(80 cm以下)和带前、带后(60 cm以下)均深,反映了带状植物篱带前、带内土壤含水率提高而带后表层土壤含水率降低的分异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745 / 75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论合理保护开发利用中国森林土壤资源 [J].
杨承栋 .
世界林业研究, 2011, 24 (01) :19-27
[2]   基于有序聚类法的土壤水分剖面划分 [J].
王信增 ;
焦峰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 (02) :191-196+201
[3]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评定指标的改进及分级标准 [J].
段建军 ;
王小利 ;
张彩霞 ;
高照良 ;
李锐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6) :151-154
[4]   有序聚类法在土壤水分垂直分层中的应用 [J].
李俊 ;
毕华兴 ;
李笑吟 ;
郭孟霞 ;
刘鑫 ;
林靓靓 ;
郭超颖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1) :98-101
[5]   三峡库区等高植物篱的控蚀效益及其机制 [J].
卜崇峰 ;
蔡强国 ;
袁再健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04) :14-18
[6]   湿润区坡地香根草植物篱农作措施对土壤侵蚀和养分的影响 [J].
卜崇峰 ;
蔡强国 ;
袁再健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05) :55-60
[7]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研究述评 [J].
王国粱 ;
刘国彬 ;
周生路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6) :156-159
[8]   黄土区坡地土壤水分运动与转化机理研究进展 [J].
陈洪松 ;
邵明安 .
水科学进展, 2003, (04) :413-420
[9]   半干旱区植物篱侵蚀及养分控制过程的试验研究 [J].
唐政洪 ;
蔡强国 ;
许峰 ;
李忠武 ;
王忠科 .
地理研究, 2001, (05) :593-600
[10]   等高固氮植物篱控制坡耕地地表径流的效果 [J].
孙辉 ;
唐亚 ;
陈克明 ;
张炎周 .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02) :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