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对递增负荷训练大鼠腓肠肌P53、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3
作者
姜振
张林
机构
[1]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
高压氧; 递增负荷; P53蛋白; Bcl-2蛋白; 细胞凋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87 [运动医学];
学科分类号
100216 ;
摘要
背景:研究显示高压氧疗法在运动损伤与疲劳恢复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其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高压氧对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后大鼠腓肠肌P53、Bcl-2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05在苏州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完成。材料:2个月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安静对照组、递增负荷训练组、高压氧恢复组,每组8只。方法:递增负荷训练组:坡度10%,递增负荷训练,第1~4周,每天20m/min运动10min,25m/min运动10min,30m/min运动10min,35m/min运动10min。第5~8周,每天20m/min运动10min,25m/min运动10min,30m/min运动20min,35m/min运动20min。高压氧恢复组:运动方案相同,运动后即刻用0.2MPa压力的高压氧恢复60min。安静对照组自由喂养,不进行训练。递增负荷训练组末次运动后1h、高压氧舱恢复组恢复1h及相应安静对照组分批麻醉处死,快速取腓肠肌立即用体积分数为0.1甲醛固定,制作切片。主要观察指标:①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情况。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细胞P53与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2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递增负荷训练组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数量增多,经高压氧恢复后细胞凋亡数量减少。②递增负荷训练组大鼠骨骼肌细胞P53蛋白表达增多,经高压氧恢复后表达显著减少。③递增负荷训练组大鼠骨骼肌细胞Bcl-2蛋白表达增多,高压氧恢复后未见减少。结论:高压氧能够抑制递增负荷训练大鼠骨骼肌P53蛋白的表达,减少运动导致的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1309 / 131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高压氧与运动疲劳的恢复 [J].
胡柏平 ;
王小梅 .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6, (01) :104-106
[2]   不同强度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J].
周婕 ;
汤长发 ;
李善妮 ;
王瑜娟 ;
曹蕾 .
体育科学, 2005, (05) :55-58
[3]   恒定负荷耐力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 [J].
黄颖峰 ;
徐晓阳 .
体育科学, 2005, (03) :58-61
[4]   高压氧对长跑运动员急性疲劳恢复过程的影响 [J].
陶恒沂 ;
张红星 ;
陶凯忠 ;
徐伟刚 ;
郭明珠 ;
钱炳龙 ;
练庆林 ;
孙学军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3, (01) :14-17
[5]   过度训练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J].
金其贯 ;
邓荣华 ;
李宁川 ;
孙新荣 ;
黄叔怀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0, (04) :356-359
[6]  
高压氧诱导低氧耐受的分子机制.[D].彭兆云.第二军医大学.2005, 07
[7]  
力竭运动致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罗吉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 04
[8]   The apoptotic response to strenuous exercise of the gastrocnemius and solues muscle fibers in rats [J].
Kocturk, S. ;
Kayatekin, B. M. ;
Resmi, H. ;
Acikgoz, O. ;
Kaynak, C. ;
Ozer, E. .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08, 102 (05) :515-524
[9]   Aerobic exercise bout effects on gene transcription in the rat soleus [J].
McKenzie, Michael J. ;
Goldfarb, Allan H. .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07, 39 (09) :1515-1521
[10]   Nitric oxide signaling participates in norepinephrine-induced activity of neuronal intracellular survival pathways [J].
Chen, Michael J. ;
Russo-Neustadt, Amelia A. .
LIFE SCIENCES, 2007, 81 (16) :1280-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