锆石形态的定量研究:福州花岗质复式岩体的成岩机制

被引:11
作者
汪相
吴梦霜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锆石;晶型;微量元素;花岗质复式岩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7.941,P587.94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浙闽粤沿海地区出露了一系列中生代的钙碱性-碱性侵入杂岩,其中福州花岗质复式岩体为该区最有代表性的岩体。本文试通过该岩体中早期原生锆石的大小与晶型的形态学研究,揭示这类侵入杂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岩机制。锆石的形态学研究表明,钙碱性岩系中锆石群的晶体大小及晶型指数随岩体的定位次序而呈现连续变化的趋势,而碱性岩系中锆石群的形态的分布范围与钙碱性岩系的不连续,其Ipy值远远大于钙碱性岩系锆石群的Ipy值,它们代表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岩作用的产物。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福州花岗质复式岩体中锆石晶型的演化基本上是由其内部的微量元素含量控制的,表现为锆石的HfO2含量越低,它的Ipr值越高;而锆石的(ThO2+Y2O3)含量越高,它的Ipy值越高。锆石的形态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三个钙碱性岩体各自经历了非常相似的成岩过程,可能属于同一源区多阶段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而碱性岩体则来源于该区抽取了钙碱性花岗质岩浆以后残留物质再次部分熔融作用而分离出来的熔体,后者的形成显示了该区的构造背景已经由强烈挤压为主转化为引张、减压为主的造山期后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5
页数:8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