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方法探讨东大别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抬升样式

被引:2
作者
吴堑虹
刘顺生
G.A.Wagner
R.Jonckheere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2] Max-Planck Institute für Kernphysik
[3] Max-Planck Institute für Kernphysik 长沙
[4] 长沙
[5] D- Heidelberg
[6] Germany
基金
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特别;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构造抬升; 非标准方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利用裂变径迹定年方法对东大别山地区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值和其空间分布样式及对中新生代构造活动示踪意义的初步探讨 ,并改进了传统的径迹统计方法。结果表明 ,研究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值为 5 9.4± 3.4— 10 5 .6± 9.8Ma,具有跨度较大以及由东向西趋向增大的特点 ;研究区自 95Ma以来其构造抬升是缓慢且不均匀 ;晓天 -磨子潭断裂中部在第三纪可能有逆冲 ;断裂活动应是该区构造抬升的主要控制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531 / 53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大别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最新进展 [J].
从柏林 ;
王清晨 .
科学通报, 1999, (11) :1127-1141
[2]   岳西县菖蒲地区地质体组成及变质变形特征 [J].
钱存超 ;
贾十军 ;
高天山 ;
陆小三 ;
杨世学 ;
吕世宏 .
安徽地质, 1998, (01) :19-27
[3]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UHP) and high-pressure (HP) metamophic belts from central China .2 Maruyama S,Liou J G,Zhang R. The Island Arc .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