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pH和Olsen-P的垂直变化特征

被引:16
作者
张玉革
姜勇
梁文举
孟凡祥
不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辽宁沈阳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辽宁沈阳
[3] 辽宁沈阳
[4] 辽宁沈阳
关键词
潮棕壤; 土地利用; 土壤pH; Olsen-P; 垂直变化;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4.04.023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潮棕壤4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14年后土壤pH和Olsen-P在0~150cm土体10个土层中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pH和Olsen-P含量的剖面分布差异显著,说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pH和Olsen-P有较大影响。林地和撂荒地0~5cm土层pH分别为>7.0和6.5~7.0,玉米地0~20cm各土层土壤pH基本为6.0以下;20cm以下各土层中的pH,水稻田土壤呈微碱性,玉米地和撂荒地接近中性,林地呈微酸性。土体中Olsen-P平均含量为撂荒地>林地>水稻田>玉米地。水稻田和玉米地0~20cm的3个土层Olsen-P含量明显高于20~80cm的4个土层,表明耕地土壤由于施P肥而导致的P素表聚性;林地和撂荒地0~5cm土层的Olsen-P含量大大高于5~80cm的6个土层,这可能与林地和撂荒地的P素生物归还及基本不受人为扰动有关。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各层次Olsen-P含量垂直分布的散点折线图呈现出较为相似的特征。80cm以下的3个土层Olsen-P含量接近或超过表层土壤,主要是受母质层相对较高的全P含量影响所致,也可能与地下水作用有关,不过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沈阳市苏家屯区耕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J].
姜勇 ;
张玉革 ;
梁文举 ;
闻大中 ;
陈文波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0) :1673-1676
[2]   云南保山西庄山地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 [J].
沙丽清 ;
邱学忠 ;
甘建民 ;
许建初 ;
高富 ;
艾夕辉 .
生态学杂志, 2003, (02) :9-11+23
[3]   石灰性土壤Ca-P分布及转化特征的研究 [J].
于淑芳 ;
杨力 .
土壤学报, 2001, (03) :373-378
[4]   不同类型黄壤旱地的磷素流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刘方 ;
黄昌勇 ;
何腾兵 ;
刘元生 ;
钱晓刚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2) :37-40
[5]  
辽宁土壤[M].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贾文锦 主编,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