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空间联系的差异分析

被引:13
作者
郭建科
韩增林
耿雅冬
机构
[1]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城市空间联系; 区域差异; 城市流; SOM神经网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城市空间联系强度是测定区域经济活跃程度和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指标。综合运用城市流模型和SOM神经网络分类器,将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作为切入点,将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作为基本区域单位,通过计算2008年的城市流强度,考察不同区域,特别是省际城市空间联系的差异性,并对城市空间联系水平进行分类。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形成了沿海三大城市空间联系辐射中心,并呈连续的面状分布。不同省级区域间的城市空间联系水平和对外服务功能存在巨大差异,地带性和区域性空间分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级区域,其城市空间联系的集中化指数存在偏高或偏低现象。根据城市流计算结果,构建了城市空间联系的指标体系,将我国城市空间联系水平分为非常密切、较密切、较差和差4类。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强度与结构分析 [J].
王海江 ;
苗长虹 ;
郝成元 .
人文地理, 2010, 25 (01) :49-55+147
[2]   我国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 [J].
王海江 ;
苗长虹 .
地理研究, 2009, 28 (04) :957-967
[3]   基于空间联系的环珠三角产业圈构建研究 [J].
邓春玉 .
现代城市研究, 2009, 24 (07) :75-81
[4]   环渤海地区城市流强度动态分析 [J].
姜博 ;
修春亮 ;
陈才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03) :11-15
[5]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J].
顾朝林 ;
庞海峰 .
地理研究, 2008, (01) :1-12
[6]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城市流强度研究 [J].
宋飏 ;
王士君 ;
冯章献 .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1) :114-118
[7]   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域经济评价——以延安市为例 [J].
郝俊卿 ;
王雁林 ;
不详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5, (01) :58-61
[8]   甘肃省中心城市等级划分及其空间联系测度 [J].
蒲欣冬 ;
毛利伟 ;
魏立军 .
兰州大学学报, 2004, (06) :101-105
[9]   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 [J].
朱英明 ;
于念文 .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01) :31-33+44
[10]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 [J].
李双成 .
经济地理, 2001, (05) :52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