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0 条
氮肥用量和秸秆根茬碳投入对黄淮海平原典型农田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26
作者:

王文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魏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玉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郭彩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机构:
[1]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来源:
关键词:
氮肥施用;
秸秆和根茬输入;
土壤有机质;
黄淮海平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3 [土壤肥力与植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土壤有机质与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密切相关,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通过分析黄淮海平原10个小麦玉米长期定位试验资料,在不同施氮量下建立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投入的数学模型,探讨了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氮投入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投入的关系受氮肥用量的影响显著,无论低量施氮(长期定位试验中的常规施肥量,化肥氮量≤330kg/(hm.2a))还是高量施氮(长期定位试验中的高量施肥量,化肥氮量>330kg/(hm.2a)),秸秆根茬碳还田量与土壤有机质变化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利用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投入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的碳投入量(MSC),高量施氮时为7254kg/(hm.2a),低量施氮为1297kg/(hm.2a),前者是后者的5.6倍。因此,大量施用氮肥降低了投入碳的积累,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提升。
引用
收藏
页码:3591 / 359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
[J].
高利伟
;
马林
;
张卫峰
;
王方浩
;
马文奇
;
张福锁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7)
:173-179

高利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卫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王方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福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氮素循环与平衡
[J].
赵荣芳
;
陈新平
;
张福锁
.
土壤学报,
2009, 46 (04)
:684-697

赵荣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

陈新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

张福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
[3]
中国农户小麦施肥水平和效应的评价
[J].
张卫峰
;
马文奇
;
王雁峰
;
张福锁
.
土壤通报,
2008, (05)
:1049-1055

张卫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福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
[4]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
[J].
张福锁
;
王激清
;
张卫峰
;
崔振岭
;
马文奇
;
陈新平
;
江荣风
.
土壤学报,
2008, (05)
:915-924

张福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王激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张卫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崔振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新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江荣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5]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硝态氮的适宜含量
[J].
崔振岭
;
陈新平
;
张福锁
;
徐久飞
;
石立委
;
李俊良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0)
:2227-2232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新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张福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石立委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莱阳农学院农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6]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及褐潮土有机质变化的影响研究
[J].
宋永林
;
唐华俊
;
李小平
.
华北农学报,
2007, (S1)
:100-105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唐华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李小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7]
河南省主要耕地土壤肥力监测报告
[J].
慕兰
;
郑义
;
申眺
;
葛树春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7, (02)
:17-22

慕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郑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申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葛树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8]
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J].
曹丽花
;
赵世伟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177-182+187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世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9]
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
[J].
刘刚
;
沈镭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1)
:9-19

刘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10]
小麦秸秆还田对华北高产粮区碳截留的作用
[J].
张庆忠
;
吴文良
;
林光辉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 (05)
:773-776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林光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