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被引:8
作者
邓贵平 [1 ,2 ]
覃建雄 [1 ]
颜磊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九寨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关键词
景观; 旅游发展; 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6 [自然保护区划及其管理];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020202 ;
摘要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石,旅游是保护区的重要发展方式。立足于景观尺度,基于3S技术和景观指数,研究了1975~2007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背景下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近33 a来,保护区各类景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草地、疏林/灌丛、耕地为净减少,而林地、冰雪/裸岩、建设用地、水域为净增加;从转出的比例上看,建设用地最大(132.07%),其次是耕地(100%)、草地(6.06%)、疏林/灌丛(5.35%)、林地(4.47%)、冰雪/裸岩(3.21%)、水域最小(2.07%);在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到1997年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到2007年则有所恢复。总的来讲,采伐活动与自然恢复之间的综合作用是九寨沟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旅游业发展对景观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旅游发展促进了保护区整体植被的恢复,但也增加了景区内的建筑用地面积,改变了景区局部地区的植被格局。只有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对旅游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才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共赢。
引用
收藏
页码:579 / 58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旅游活动对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植被的影响 [J].
肖光明 ;
黄忠良 .
地理研究, 2010, 29 (06) :1005-1016
[2]   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问题 [J].
罗菊春 ;
王灵艳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2 (03) :221-224
[3]   九寨沟保护区植被景观变化与生境破碎化研究 [J].
郝云庆 ;
江洪 ;
王金锡 ;
金静 ;
马元丹 .
地理科学, 2009, 29 (06) :886-892
[4]   基于旅游从业者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有效性分析:社区参与视角 [J].
徐建英 ;
吕一河 ;
王克柱 ;
刘洋 .
生态学报, 2008, 28 (12) :6121-6129
[5]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J].
马建章 ;
程鲲 .
生态学报, 2008, (06) :2818-2827
[6]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研究进展 [J].
魏遐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5, (02) :157-162
[7]   我国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贫困特征、成因及对策 [J].
高平 ;
温亚利 ;
不详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4, (04) :255-257
[8]   浙北山区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冲突与协调机制研究——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J].
储胜金 ;
许刚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01) :24-29
[9]   九寨沟水资源灰色系统预测模型附视频 [J].
辜寄蓉 ;
范晓 ;
杨俊义 ;
王成善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2) :192-197
[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J].
史培军 ;
陈晋 ;
潘耀忠 .
地理学报, 2000, (02) :15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