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舞弊行为探析
被引:11
作者
:
陈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陈珩
机构
:
[1]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年
/ 30卷
/ 04期
关键词
:
计划行为理论;
舞弊行为;
防范机制;
D O I
:
10.13438/j.cnki.jdxb.2009.04.027
中图分类号
:
G642.4 [教学法与教学组织];
学科分类号
:
040102 ;
摘要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来分析大学生舞弊问题,可建立大学生舞弊计划行为的结果模型,从模型中提取直接影响考生舞弊行为的道德观念、制度规范、学风考风、工具因素和考试模式等五个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应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加强制度规范、严抓考风考纪、消减舞弊工具作用等五个方面入手,消除心理诱因,减弱行为意向,构建完善的舞弊行为防范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59 / 16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大学生考试舞弊的心理探析及教育调适
[J].
吕占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
吕占京
.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08,
(09)
:176
-177
[2]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
[J].
段文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段文婷
;
江光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江光荣
.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02)
:315
-320
[3]
态度与行为.[M].(美) 艾肯 (Aiken;L.R.) ; 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
Decisions to donate bone marrow: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subjective norms across cultures
[J].
Bagozzi, RP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Rice Univ, Houston, TX 77251 USA
Rice Univ, Houston, TX 77251 USA
Bagozzi, RP
;
Lee, KH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Rice Univ, Houston, TX 77251 USA
Lee, KH
;
Van Loo, MF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Rice Univ, Houston, TX 77251 USA
Van Loo, MF
.
PSYCHOLOGY & HEALTH,
2001,
16
(01)
:29
-56
←
1
→
共 4 条
[1]
大学生考试舞弊的心理探析及教育调适
[J].
吕占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
吕占京
.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08,
(09)
:176
-177
[2]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
[J].
段文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段文婷
;
江光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江光荣
.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02)
:315
-320
[3]
态度与行为.[M].(美) 艾肯 (Aiken;L.R.) ; 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
Decisions to donate bone marrow: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subjective norms across cultures
[J].
Bagozzi, RP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Rice Univ, Houston, TX 77251 USA
Rice Univ, Houston, TX 77251 USA
Bagozzi, RP
;
Lee, KH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Rice Univ, Houston, TX 77251 USA
Lee, KH
;
Van Loo, MF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Rice Univ, Houston, TX 77251 USA
Van Loo, MF
.
PSYCHOLOGY & HEALTH,
2001,
16
(01)
:29
-5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