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地理学贡献与责任使命

被引:34
作者
方创琳
鲍超
黄金川
李广东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城镇化; 学术贡献; 责任与使命; 地理学;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8.03.001
中图分类号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城镇化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决定着世界城镇化的进程。近35 a来中国地理学家对中国城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首次提出了城镇化的概念,推动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率先将Northam提出的城镇化发展三阶段论修正为四阶段论;提出了中国城镇化发展合理进程并被《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采用;研制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区划,构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合理格局;率先研制了城镇化发展质量定量测度方法与系统,为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较早发布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通用模式和差异模式;首次提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与技术图谱。中国地理学家在城镇化这一多学科研究的重大领域中经常扮演着组织者角色,并担当重任,主要是:综合分析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国际经验,探索城镇化发展的驱动机制与基本规律,辨析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差异模式,揭示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模拟预警城镇化发展的多种情景与风险,选择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的可持续之路。今后一段时间内,创新国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理论,优化"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揭示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理及规律,研制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与引导政策,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地理学使命。
引用
收藏
页码:321 / 33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Chinese urbanization 2050: SD modeling and process simulation[J]. GU ChaoLin,GUAN WeiHua,LIU HeLin.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7(06)
[2]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J].
方创琳 ;
周成虎 ;
顾朝林 ;
陈利顶 ;
李双成 .
地理学报, 2016, 71 (04) :531-550
[3]   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 [J].
薛德升 ;
曾献君 .
地理学报, 2016, 71 (02) :194-204
[4]   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 [J].
傅伯杰 ;
冷疏影 ;
宋长青 .
地理科学, 2015, 35 (08) :939-945
[5]   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 [J].
陆大道 ;
陈明星 .
地理学报, 2015, 70 (02) :179-185
[6]   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对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导向的讨论 [J].
樊杰 ;
蒋子龙 .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 (01) :1-9
[7]   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及用水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 [J].
鲍超 .
地理学报, 2014, 69 (12) :1799-1809
[8]   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 [J].
马孝先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 (12) :117-124
[9]   应厘清与城镇化有关的各种地域空间概念 [J].
胡序威 .
城市发展研究 , 2014, (11) :1-4
[10]   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研究进展 [J].
秦耀辰 ;
荣培君 ;
杨群涛 ;
李旭 ;
宁晓菊 .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 (11) :1526-1534